这是薇依在伦敦去世前的文字,多篇系为法国抵抗组织撰稿,从中或可感受“一种学说的纲要”隐然成形。
某个无法解释的真实碎片在词语中惊鸿一现。词语从真实中汲取滋养而没有能力包含真实。然而,经过整理组织,词语有可能与真实建立完美的呼应关系,从而为所有渴望重见真实的人类精神提供帮助。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词语就会焕发美的光彩。
1942年12月14日薇依在伦敦。此前她从纽约坐船到利物浦港。战时在英国上岸的人会被扣留盘查六至十天,她关了十八天半才放出来。写给父母的信里说起这个:“我运气不好,永远是安提戈涅!”
法国抵抗组织很快安排一间小办公室,让她自由写作。她不分昼夜地写,呕心沥血地写。“很少外出,没有时间”;“埋头工作,经常累到没力气”。直到隔年4月15日被送进医院,8月24日去世。时年三十四岁。
伦敦四个月,薇依留下数量惊人的文稿,依据战后加缪在伽利玛出版社主编的《希望》丛书出版情况,已发表文字超过八百页篇幅。
吴雅凌,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著译有《神谱笺释》《劳作与时日笺释》《黑暗中的女人》《柏拉图对话中的神》等。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极具独特性的法国哲学家。她在短暂一生中追问人类严肃的根本问题,以通透而个性化的文明史观探究政治哲学和宗教思想。她在生活中和写作中坚持站在一无所有者的立场。她留下一本又一本笔记,几乎没有什么完成稿,她的文字让人直接贴近一种思想在生成过程中的呼吸喘息乃至泌出的汗珠。
“薇依是法国送给当代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样一位作者出现在二十世纪违反了诸种偶然规律,然而不可能发生的确实发生了。”(米沃什)
中译本前言
个人与神圣
我们为正义而战吗?
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人类义务宣言研究
扎根:灵魂的诸种需求
新宪法草案意见稿
新宪法的基本观点
这场战争是一场宗教战争
反抗的思考
全面取缔政治党派摘要
与法国人民命运攸关的殖民问题
一种学说的纲要及其他笔记
战地护士分队计划书
圣事理论
最后的文稿
致舒曼的信
伦敦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