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五部结项专著中的一部。从公元8世纪左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方言史诗《贝奥武甫》到20—21世纪英国文学界的新人新作,英国文学伦理道德思辨的传统从未改变。本书选取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兴起之时的经典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结合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英国文学针对特定文化审美现象或社会政治经济事件进行伦理道德批判的功能与策略。
本书选取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兴起之时的经典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结合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英国文学针对特定文化审美现象或社会政治经济事件进行伦理道德批判的功能与策略。
徐彬,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兼副秘书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理事,《外国文学研究》和《外语与外语教学》匿名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其他基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
总序(一)…………………………………………………………………… 1
总序(二)………………………………………………………………… 20
导 论……………………………………………………………………… 1
第一章 莎士比亚悲喜剧文学样式和伦理批评 ……………………… 15
第一节 伦理选择与莎士比亚喜剧的教诲功能 …………………… 17
第二节 伦理焦虑与莎士比亚悲剧:以《雅典的泰门》为例………… 32
本章小结 ……………………………………………………………… 47
第二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道德劝善 ………………………………… 50
第一节 婚恋主题对伦理环境的呈现 ……………………………… 52
第二节 美德有报中的考验与成长 ………………………………… 65
第三节 文学创作对道德情感的弘扬 ……………………………… 77
本章小结 ……………………………………………………………… 91
第三章 维多利亚教育小说的道德情感教育 ………………………… 93
第一节 《艰难时世》: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缺失与道德情感的救赎
……………………………………………………………… 95
第二节 《简·爱》中女性伦理与道德情感………………………… 110
本章小结……………………………………………………………… 123
第四章 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与道德意识…………………………… 125
第一节 童话的伦理判断与价值发现……………………………… 128
第二节 小说唯美艺术实践与道德的冲突………………………… 136
第三节 戏剧的伦理实践…………………………………………… 145
本章小结……………………………………………………………… 154
第五章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平衡…………………… 158
第一节 康拉德的小说:伦理困境中的冲突与选择 ……………… 159
第二节 劳伦斯的小说:寻找新的伦理平衡 ……………………… 179
本章小结……………………………………………………………… 194
第六章 20世纪诗歌的伦理关怀 …………………………………… 195
第一节 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拉金爱情诗歌的伦理内涵 ……… 196
第二节 重构:泰德·休斯诗歌的伦理秩序 ……………………… 215
第三节 平衡:谢默斯·希尼诗歌的伦理困境与选择 …………… 225
本章小结……………………………………………………………… 236
第七章 当代英国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伦理选择…………………… 239
第一节 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中克隆人身份困惑与
伦理选择…………………………………………………… 240
第二节 麦克尤恩《儿童法案》中的法官身份定位与伦理选择…… 254
本章小结……………………………………………………………… 277
第八章 当代英国戏剧的伦理表达…………………………………… 279
第一节 哈罗德·品特《背叛》中的伦理意志……………………… 281
第二节 卡丽尔·丘吉尔《优秀女子》中玛琳的身份选择………… 294
第三节 汤姆·斯托帕德《阿卡狄亚》的伦理思想………………… 305
本章小结……………………………………………………………… 322
第九章 英国后殖民流散作家的政治伦理批评……………………… 326
第一节 《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殖民政治伦理内涵……………… 327
第二节 奈保尔《河湾》中“逃避主题”的政治伦理内涵…………… 354
第三节 拉什迪的斯芬克斯之谜——《午夜之子》中的
政治伦理悖论……………………………………………… 372
本章小结……………………………………………………………… 384
参考文献………………………………………………………………… 385
后 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