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梁同书书六一泉三堂祠记》为其一种。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梁同书所书碑版曾遍及天下,但留传至今的不多,原作墨迹就更少。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二月,乾嘉忠臣、时任浙江学政的朱珪为纪念修葺西湖名胜——六一泉三堂祠而撰文记事,此碑由时年六十六的梁同书以楷书写成。可贵的是,原作墨迹留传至民国,并由中华书局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六月初版,截至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三月,印刷三次。原作墨迹自出版后不知所踪,形制不详,估计为长卷。中华版字帖,成品高二九点五厘米、宽十七点五厘米,每页无界格,有列无行。全文以柳体为主,微参颜体,一笔不懈,是学习楷书的**字帖。今次再版,以体例故略作缩印,尚希周知。
梁同书(一七二三—一八一五),字元颖,号山舟、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也是罕见的享年九十岁以上的高寿书家。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被特赐进士,辞归故里,不复出仕,以书画名世,传入《清史稿》。有《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直语补正》《笔史》《频罗庵遗集》等著作行世。
梁同书家学深厚,生父梁诗正曾奉乾隆之命参与主持编刻清宫收藏历代书画目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和《三希堂法帖》,养父梁启心为江南著名诗人。梁同书好书出于天性,以颜、柳入门,十二岁便能写擘窠大字;中年以后,行草书主要取法米芾和董其昌;七十岁以后乃通变。
后世一般认为,梁同书以行草书名世,并将他与翁方纲、刘墉和王文治合称“清四家”。即使如此,在清代碑学风暴来临之前,帖学最后的夏天,他恬淡平和的风格并不显突出。这既与他受囿于董、米有关,也是其出世态度使然。
现在来看,梁同书存世所有书法作品中,楷书作品的价值被低估了。像梁诗正一样,梁同书的楷书也是初法颜真卿和柳公权,特别对于柳体,用力尤深。成年后,梁氏笃信佛教,存世大量小楷抄经甚得颜法神韵,而中楷和大楷则多用柳法,格超谨慎有加的同代书家之上。史载,梁同书八十岁犹能作蝇头小楷,九十岁以后依然可为人书碑文墓志,可谓此道中的能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对于柳公权的名作《玄秘塔碑》,梁同书情有独钟。他认为 :《玄秘塔碑》“是极软笔所写,米公斥为恶札,过也。笔愈软,愈要掇得直、提得起,故每画起处用凝笔,每水旁作三点,末点用逆笔踢起,每直钩至末一束再踢起,下垂若钟乳。……公云:心正笔正,莫作道学语看,正是不得不刻刻把持,以软笔故。”这些心得若没有长时间的临习经验是难以体悟的。
梁同书所书碑版曾遍及天下,但留传至今的不多,原作墨迹就更少。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二月,乾嘉忠臣、时任浙江学政的朱珪为纪念修葺西湖名胜“六一泉三堂祠”而撰文立碑记事,此碑文由时年六十六岁的梁同书以楷书写成。可贵的是,原作墨迹留传至民国,并由中华书局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初版,截至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印刷三次。原作墨迹自出版后佚失,形制不详。中华版字帖,每页无界格,有列无行。全文以柳体为主,微参颜体,一笔不懈,是学习楷书的绝佳字帖。今次重新编印出版,以体例故,略作缩印,尚希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