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001
自序…………………………………………………………………003
第一章 绪 论……………………………………………………001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001
第二节 训诂学的运用与效用…………………………………003
一、有助于阅读古书…………………………………………003
二、用于整理古籍……………………………………………012
三、有助于编纂辞书…………………………………………034
四、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046
第三节 从事古籍训诂需要具备的知识………………………052
一、文字学(古文字学)……………………………………052
二、声韵学……………………………………………………055
三、语法学……………………………………………………065
第二章 古籍注释概论……………………………………………073
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名称………………………………………073
一、传…………………………………………………………074
二、说…………………………………………………………075
三、记…………………………………………………………076四、解…………………………………………………………077
五、诂…………………………………………………………077
六、训…………………………………………………………077
七、注…………………………………………………………078
八、笺…………………………………………………………079
九、疏…………………………………………………………079
十、正义………………………………………………………080
十一、章句……………………………………………………080
十二、音义……………………………………………………081
第二节 古书注疏常用的术语…………………………………082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082
二、曰、为、谓之、之谓……………………………………084
三、谓…………………………………………………………086
四、言、此言、言此者………………………………………090
五、犹…………………………………………………………092
六、貌…………………………………………………………096
七、之言、之为言……………………………………………098
八、词、辞……………………………………………………100
九、属、别……………………………………………………102
十、读若、读如………………………………………………102
十一、读为、读曰、某与某同、某与某通…………………105
十二、当为、当作……………………………………………107
十三、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108
十四、通语、凡语……………………………………………111
十五、互文……………………………………………………112
十六、古今字…………………………………………………115
第三节 古书训诂的内容………………………………………117
一、解释词义…………………………………………………117
二、串讲文意…………………………………………………117
三、说明修辞手法……………………………………………119
四、分析句读…………………………………………………121
五、阐述文法…………………………………………………122
六、解释用典…………………………………………………122
七、讲解典章制度……………………………………………127
八、考证古音古义……………………………………………129
九、序事考史…………………………………………………129
十、记载地理…………………………………………………132
十一、发凡起例………………………………………………133
第三章 词义的引申………………………………………………136
第一节 “字”和{词}是两个层次的符号…………………136
第二节 词义与训诂学的关系…………………………………137
第三节 词义引申与引申的规律………………………………141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141
二、词义引申的规律…………………………………………149
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之一:以形求义……………………………185
第一节 形训的定义与资料的来源……………………………185
第二节 《说文解字》与形训…………………………………186
第三节 古文字材料与形训……………………………………204
第四节 形训的原则与注意事项………………………………221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之二:因声求义……………………………223
第一节 因声求义的类型………………………………………223
第二节 因声求义的例证及缺点………………………………225
第三节 因声求义的原理及限制………………………………232
第四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一:右文说………………………241
一、右文说的源流……………………………………………241
二、右文说的缺点……………………………………………255
第五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二:同源词………………………261
一、同源词的定义与称名……………………………………261
二、同源词的推源与系联……………………………………263
三、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的方法…………………………264
第六节 因声求义的运用之三:联绵词…………………………278
一、联绵词的定义……………………………………………278
二、联绵词起源………………………………………………282
三、联绵词的特征……………………………………………289
四、联绵词在训诂学上的应用………………………………301
第六章 训诂的方法之三:破假借………………………………309
第一节 通假字的相关问题……………………………………309
第二节 “破通假还本字”的范例……………………………320
第三节 妄说通假的例证………………………………………333
第七章 其他训诂方法……………………………………………339
第一节 同义词辨析……………………………………………339
第二节 根据对文的句式结构探求词义………………………357
第三节 根据异文探求词义……………………………………362
第四节 根据方言探求词义……………………………………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