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十卷),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的经典之一。该经义理宏富,体系严密,自古即有“开悟在楞严”的说法,历代名家注疏甚多。
《楞严大意》乃根据王永元居士在上海市福利院居士安养部的讲座整理而成,共计35次,历时近三年。《楞严大意/佛典新读》重在阐释大意,不强调文字训释,故名《楞严大意》。全书从学教、明理、修行、证果四个方面完整阐述《楞严经》的微妙之义,并将其中蕴藏的修学法门披露无遗。原书没有列出《楞严经》原文,此次出版,根据作者所作科判,将经文分别插入相应位置,以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余曾应李正有、郑钟福各位居士之邀约,在市第一福利院居士安养部讲《楞严经》。每月讲一次,共讲三十五次,历时近三年始毕。当时曾编写讲义三十五篇,以但阐大意,不重文字训释,乃题日《楞严大意》。今上海佛学书局、佛教居士林欲将此稿出版,命余作序。辞不获已,乃为序日:
夫学佛之道,唯有四端:一日学教,二日明理,三日修行,四日证果。教者,佛菩萨所说经论是也;理者,经论中所示中道实相之理也;行者,为证中道实相之理而修妙行也;果者,以修妙行故,而亲证中道实相之理也。今此《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亲说,是为教也;经中开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是中道实相之理也;二十五圣各各人于圆通妙门,是为证中道实相之理,而修妙行也;六十圣位,是修妙行所获之妙果也。若非精研经义,安能识得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乎?不识此心,安能人于圆通之妙门乎?不入圆通妙门,则六十圣位不可得也。以是观之,欲人佛者,必由精研经义始矣。今之学佛者多矣,然而精研经义者,实难遇其人哉!可不悲欤!
或日:净土法门,只要具足信愿,专持名号,便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证无生忍,登欢喜地,何必学教明理乎?日:此说似是而非也。何以言之?净土法门,出于佛说,此即教也。若非深研净土经论,何以知净土之所以然乎?六字洪名,乃至光明寿命,琼林玉沼,悉是中道实相之理,此非理乎?不达此理,而心外取法,非净土之妙因也。一句弥陀,即已囊括三乘,即能顿超十地,非妙行乎?证无生忍,登欢喜地,是其妙果也。若非然者,纵得往生,亦不过疑城胎狱而已,非净土之正旨也。细读净土经论,必知余言之不谬矣!
王永元(1917-2011),江苏常熟人,著名佛教居士,曾任上海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教师。王老仅受过三年私塾教育。后任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妙真法师文书,协助处理各项事务。20世纪40至50年代,在上海参与《弘化月刊》的编辑工作。60年代,曾协助时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持松法师、副会长苇舫法师参与《辞海》佛教词条的编写工作。1985年经上海市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选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1-1995年,参与《上海宗教志?佛教篇》主要内容的资料搜集与编写工作。著有《净土文十八篇》《中论五百偈简释》《天台宗纲要》《开启智慧之门》等,曾以钝根凡夫、阿痴、同尘等笔名在《弘化月刊》《法音》《上海佛教》等发表文章上百篇,并且常年坚持宣讲佛教经论著作。
自序1
分科3
楞严经卷一8
楞严经卷二39
楞严经卷三80
楞严经卷四120
楞严经卷五172
楞严经卷六210
楞严经卷七244
楞严经卷八276
楞严经卷九317
楞严经卷十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