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禄史学论文集》分论文、书评、序言、演讲与时论、论辩五个专题,系统收录陈恭禄此前未曾出版过的文章,每个专题内按时间先后排序,收罗广泛,展现了陈氏史学全貌。
陈恭禄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和史料学的研究,近年来其主要著作不断翻印重出,学界对其关注也与日俱增,因此搜罗整理其星散文字,梳理其求学与任教经历,略述其史学思想与现实关怀,对于进一步了解陈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点当不无小补。
一、求学与任教
陈恭禄,生于1900年7月28日,因病卒于1966年10月8日,江苏省丹徒县高资镇人。陈氏出生于商人家庭,“辛亥革命前后,与弟恭祯同往镇江求学,曾受业于鲍心增老师门下”。而鲍师同为丹徒人,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举人,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十五年己丑朝考,以主事分吏部考功司兼稽勋司行走。到戊戌年(1898)补军机章京,其一生最为光彩的便是在庚子年(1900)义和团事变时,一度抗颜上疏,而在帝后出逃前夕留守军机处,得以随扈西行参与机密。在陈恭禄后来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义和团之扰乱(续前)”一篇中,谈到光绪帝在“西狩”途中下诏罪己,其文“多责臣下之语,而于此次祸变,淡然叙述,且有自护之处”,而陈氏据《鲍心增行状录》得知“谕旨由其拟成,中多沉痛之语,亲贵将其删去”。后来鲍氏作为“庚子西狩”的随从功臣,在清末颇有升迁,一度担任青州知府。武昌起义后,遁归家乡,以遗老自居,“蛰居斗室,课徒自给”,故陈氏求学应是在辛亥革命之后。鲍氏为人“确然自守,不为曲阿”,并不以学著称,据笔者所见现存诗稿二卷、遗稿若干,当时上课“教童冠十许人,日以忠孝大节相激厉”。柳定生在《史学家陈恭禄先生传略》称鲍心增“对学生讲解经史,指导作文,背诵诗书,要求甚严,为学生奠定深厚的基础”。而陈氏在后来的文字中,对这位启蒙老师虽提及不多,惟在1939年1月《中国史》第一册的自序中有过一段较为详细的回忆:“余忆二十余年之前,从先师鲍心增先生读书。师命圈点《御批通鉴辑览》,并讲授历史书籍,为余读史之起始,性颇好之,乐不释卷。今则稍从事于整理旧史,而师先已病没。追思昔日课读之勤,不胜今昔之感,尝在涕下,因以此书(《中国史》)第一册纪念先师。”因此陈氏从鲍师处所受的,除了旧学功底外,在品行气节上所受砥砺或许更大。
1916年,陈恭禄赴扬州人美汉中学读书,该校为美国教会所办,经此,陈氏的中、英文根底在中学时代已初步巩固。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该校亦为美国教会所办,不过当时学校以农林学科见长,文科相当薄弱。据1920年左右教育部对金陵大学的视察报告称:“该校文科设立最早,虽有学制,仍照部章办理,然内容既欠充实,组织复多凌乱,故就一般而论,殊无成绩可言。所谓内容尚欠充实者……如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科,在文科中皆为重要科目,而各科教员或由他科兼任,或尚付缺……中国文学、历史等科,虽有中国教员二人,亦仅教授浅近文学,于重要文学、历史科目未能顾及。”故陈氏入学之初,应是鉴于学校学科的强弱,又本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一开始“选择就读于化学系,后因兴趣不大,又考虑到中国是农业大国,以农立国……于是改学农科,最后有感于日本之发展、印度之沦亡,又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历史,于是转入历史系”。
丛刊缘起
信史与经世——陈恭禄史学之研究(代前言)
论文
四国《天津条约》成立之经过
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1895-1898)
近代中国史史料评论
曾国藩与海军
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
近百年来我国之军备
东汉党锢——古史新论之
三国时蜀户口之估计
论秦疆域
秦始皇与儒家思想
史料与学者
秦代政治建设及其覆亡之主因
对旧著《中国近代史》的自我批评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几种基本史料
从明末三饷说起兼及明清之际财政状况
论史料真实性
《弘光实录钞》的作者及其史料价值
书评
批评《中国外交史》
评《外人在华投资论》
评《远东国际关系史》
评《中国史与文化》
评《奇异印度》
评景印张德坚总纂的《贼情汇编》
评杜冰波著《中国最近八十年来的革命与外交》
评孟世杰编《中国近百年史》
评《中国学术研究》
评《太平天国杂记》(第一辑)
评张忠绂著《中华民国外交史》
评《马嘉理案与<烟台条约>》
序言
《日本全史》自序
《印度通史大纲》自序
《中国近代史》自序
《中国近代史》四版自序
《中国近百年史》自序
《中国史》(第一册)自序
《中国史》(第二册)自叙
《中国通史》自序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原序
……
杂论
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