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名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我们时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我深以为然。对于一个国家的少年儿童教育而言,其取决于国家精神和社会文化,也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认识及其态度,而少年儿童教育也从来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机构、团体乃至每一位社会人士的责任。美国著名教育机构“Learning Styles Unlimited”的创办人兼总裁辛西亚·汤白斯女士说:“孩子是我们对未来的贡献!”我想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父母说的,更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说的。
一直以来,我国不乏“少年强则国强”的豪迈,也有“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的实践告诫。据20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基于全国取样进行调查研究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报告显示,我国少年儿童在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生理素质、个人发展、社会责任、学习方式、闲暇活动等方面都有极大改善和进步,少年儿童也乐于参加少先队活动且在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不过系列报告中也显示我国少年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大部分少年儿童不能体验学习与发展的乐趣,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未获得更多参与机会等。这对从事少年儿童教育的工作者或关心少年儿童发展的任何一名教育责任人,甚至对于各种类型教育机构或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不能不引起警醒。
少年儿童的教育不应是封闭的书斋教育,也不应是成人管控下的模仿教育。少年儿童需要在成人的教育中实现超越,成长为一个能够自我教育的人,“旅行、阅读、研究大自然都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而且还要“抱着服务于社会、帮助所处的集体为更多的人谋福利的期望深入到公共生活中去”[英]罗伯特·贝登堡:《成长的哲理:世界童子军创始人贝登堡将军给青年人的信》,能量传播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 208、 209页。。少年儿童的教育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域中进行,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协作与努力下进行并完成,特别是当我们认可“儿童教育应当为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服务,应当为民族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人服务”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这一观点时,这种三力合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因为没有一个儿童能在真空里成长并成才。从生活世界角度来看,校外的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校内的教育更加真实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观念、品质和才能,因为校外的生活与实践是“更加自然情境性的”,遭遇时它也许是温情的,也许是冰冷的,但都需要少年儿童以真实心态去面对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要增加校外实践活动经历,要让少年儿童有意识地走出校门去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得到锻炼。
但毕竟,毋庸置疑地,学校是少年儿童在成长期间接受系统教育的最经济方式,因而也是主阵地,但这并不等于校外的诸多社会性阵地不必启用或减少作为。恰恰相反,校外阵地在少年儿童发展中大有价值,尤其是对于以“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教育形式的诸多少年儿童组织进行的教育而言。在我国,最大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作为“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目标指引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积极推进学校内部主阵地的建设和利用,也一直努力推进校外阵地的建设和重要作用的发挥。
那么,在以中国少年先锋队这一少年儿童组织为代表的少年儿童教育脉络上,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如何?实践活动开展得怎样?少年儿童的发展诉求能否得到满足?校外阵地自身又是如何发展的?学校和校外阵地之间的教育合作或教育融合程度怎样?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校外阵地主动实现哪些变革?等等。这都是需要直接面对、深入思考并不断努力去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原则,尝试在调查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
研究的初心是最真诚的,研究的理想是较丰满的,研究的过程是有艰难的。深知尽管尽了很大力气,但呈现给读者的仍是一部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的研究作品,好在一路走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仁、朋友给予持续帮助与热情鼓励,心中一直充满着温暖的力量,也深深地感恩着。为此,唯有继续努力!
导言1
一、 研究的提出1
二、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过程2
(一) 研究思路2
(二) 研究方法3
(三) 研究过程4
第一章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与
现实意义11
一、 促进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指导理论11
(一) 组织社会学中的正式组织理论与组织平衡论11
(二) 组织行为学中的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12
(三) 教育学中的合作教育理论13
二、 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14
(一) 哲学理论:交往行动理论14
(二) 心理学理论:心流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15
(三) 教育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与体验式教育理论17
(四) 组织学理论:组织社会化理论与组织认同理论18
三、 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开展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20
(一) 教育意义:促进少年儿童个体和群体发展20
(二) 组织意义:增强组织凝聚力并扩大组织社会影响力
21
(三) 社会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良好素质公民21
第二章基于政策的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与发展历史回顾
23
一、 国家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视初步搭建了少先队校外
阵地平台23
二、 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在政策层面正式成为少先队活动
“阵地”25
三、 多部门携手联合推进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发展和阵地建设
26
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校外阵地建设范围扩宽并开启质量
评估保障28
五、 阵地建设理念突出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且社区阵地成为
新关注点29
六、 阵地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和公益导向的同时鼓励社
会力量兴办29
七、 通过出台少先队校外教育专门文件大力提升校外阵地
建设意识31
八、 呼应新时代创新阵地活动形式并凝聚多方力量服务全体
少年儿童32
第三章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现状34
一、 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34
(一) 学理概括34
(二) 学理解析35
二、 校外阵地的分类36
(一) 少年宫37
(二) 家庭42
(三) 社区49
(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4
(五) 公益组织阵地57
(六) 营利性校外阵地62
(七) 多方协作的融合性阵地66
三、 校外阵地建设的基本形式66
(一) 以学校作为组织者66
(二) 以阵地本身作为组织者70
四、 校外阵地建设的主要内容71
(一) 阵地自身机制运行的内容建设72
(二) 阵地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78
五、 校外阵地开展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89
(一) 寓活动于情原则90
(二) 寓活动于乐原则92
(三) 寓活动于行原则95
(四) 寓活动于为原则97
六、 校外阵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管理模式99
(一) 学校与阵地共建共管模式100
(二) 政府与阵地共建共管模式104
(三) 阵地自建自管模式107
七、 校外阵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的政策机制109
(一) 政策及制度的制定109
(二) 经费投入与使用112
(三) 资源利用与平台建设114
(四) 队伍的建设与人员的协作117
(五) 督查与评价119
第四章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历史经验
与存在问题122
一、 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的历史经验
123
(一) 国家高度重视与政策连续引领大力促进了校外阵地
建设123
(二) 把开展适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作为阵地建设
主要方式124
(三) 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校外阵地
系统化建设125
二、 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所存问题127
(一) 阵地建设的体系化和系统性以及社会整体关注度
有待加强127
(二) 阵地专业人员配备不充足影响阵地功能全面发挥130
(三) 各地经费投入差异大而经费不足的阵地难以有效
开展活动133
(四) 阵地实践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生活化和常态化134第五章现时代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与开展实践活动的新要求
与新发展136
一、 现时代少年儿童素质发展与校外阵地建设新要求137
(一) 国际竞争加剧要求在校外阵地中深度培养有国家
情怀的人才137
(二)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校外阵地建设保持开放性和
融通性138
(三) 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要求校外阵地建设更具有包容性
138
二、 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与开展实践活动的新发展139
(一) 确立系统的校外阵地建设组织管理机制促进功能
深度发挥140
(二) 吸纳专业人才增加专业人员配备并加强专业引领141
(三) 把校外阵地社会资金筹措与少年儿童发展充分结合
起来143
(四) 以“头脑中建阵地,行动上用资源”理念活化社会资源
为阵地144
(五) 以服务学习理念推进少年儿童日常化阵地实践活动
146第六章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活动代表性案例与评析150
少年宫阵地活动案例150
社会公益机构阵地活动案例158
高校学科阵地活动案例166
多方协作融合性阵地活动案例175
非营利社会组织阵地活动案例183
家庭—社区阵地活动案例191
高校—社区阵地活动案例198
少年宫—社区阵地活动案例205
附录一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调查问卷
(少先队员用卷)216
附录二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调查问卷
(辅导员用卷)222
附录三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实践活动调查问卷
(校外阵地人员用卷)228
参考文献234
后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