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十人谈00爱的艺术:如何
科学地“施肥”爱的艺术
——家庭教育十人谈
00爱的艺术:如何科学地“施肥”
(代序)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简单的一个“爱”字,施行起来并不简单,应该如何科学地爱,艺术地“施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我看来,当前家庭教育的两大任务,简单地说,一是教会孩子学会做人;二是让孩子学会做事。
孩子在幼年期,身心健康是基础,同时要学会做人(幼儿期主要是明辨事理)、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事的开始),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支撑了孩子的成长。幼儿期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懂事,或明事理;第二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把这两件事做好孩子就能快乐成长。
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教育的情境不一样。也许不能就事论事地讲具体方法,但有一些原理和法则,可供家长反思和实践参考。
首先,许多家庭对孩子实行的是“制式教育”。所谓“制式教育”,是指以标准化的流程和模式对待孩子,以统一的从众的标准来评价孩子。上海市区小学生家长教育行为的一项研究曾从家长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设计了“允许—限制”“爱—不爱”“接受—拒绝”三个维度,聚类分析后总结出八种家庭教养方式:保护型、溺爱型、权威型、理智型、期望型、严厉型、严格型、忽视型。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保护型、溺爱型、期望型、严厉型、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扮演着不恰当的角色。这几类家长的教育行为一般为:
保护型:过度保护的父母是过分担心的父母。他们担心子女的身体、学习、安全,担心他们不会照顾自己。父母始终把子女当成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步不敢离开。他们竭尽全力为子女构筑了一个安全的、没有危险的环境,似乎这样,他们的心才能放下。
溺爱型: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和事情进行干预甚至包办,致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吃饭张口、用物伸手,依赖心理强而社会适应能力低。受父母过分娇纵的孩子往往具有不负责任、反权威等表现,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期望型: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应有的压力,父母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无法实现的要求时,往往会适得其反。有的父母操之过急,在失望之余产生过激的行为。许多父母期望孩子能学有所成,但是对孩子成才的综合素质如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日常行为习惯等不重视,甚至放任不管,这对孩子日后的品德和社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
严厉型:严厉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属于自己的物品,可以任意摆布,常常过分干预孩子的生活,对孩子交友、各种爱好、外出参观等往往横加干预,不给自由,遏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对孩子正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及其成才非常不利。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失去信任。
除了这些不恰当的角色,家长中还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开发,否则孩子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年纪完成后,再开发就晚了,其依据的理由是: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智力潜能的10%,尚有90%没有得到开发。成年以后,这些“脑资源”就被废弃了,致使“流水不回”,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的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是有顺序的,包括智力的发展必定是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不可超越儿童的身体发育、脑发育和心理发育顺序,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发育规律。早期开发是指在孩子每一个发育阶段,成人要关注他的发展和需要,提供他学习与发展的环境。过早地教会孩子知识内容和训练技能,违背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甚至不符合实际。过早“定向”而“过度”教育,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磨灭孩子的天性和潜能。
从爱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抚和关心,很可能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这些爱抚,只有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尽量多地将时间分配给孩子,在嬉戏抚摸间,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带给孩子最宝贵的成长营养。
几年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曾做过一个关于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鼓励,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最不希望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对于否定自己、只看重工作的行为感到不满和失望。
孩子心仪的父母类型以及具有的行为特征:
爱心父母: 有多种传达爱的方式,如抚摸、拍肩、握手、拢拢孩子的头发、眼睛对视等;即使工作很忙,每天也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至少20分钟)抚慰孩子,聆听孩子的倾诉并和孩子交谈;从不滥用“爱”,对孩子的爱做到适度而不溺爱,会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限度地提出自立的建议,使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挑战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十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从不在生人面前揭短,也从不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比照,会原谅孩子不怎么好的表现,并且总是心平气和地提醒。
聪明父母: 有一双巧手,会巧用随手可得的物品为孩子做手工,如灯笼、头饰、纸玩偶等;当孩子为难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说:“不着急,总会有办法的。”或用一两句点拨的话语使孩子顿悟;面对孩子的好奇好问都能耐心解答,成为孩子的“百科全书”,使孩子佩服父母。
潇洒父母: 从不对孩子偶尔的闯祸喋喋不休地数落、责怪,而是先稳定孩子的情绪,而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做错事的原因;在孩子遇到麻烦和困难时会很坚定地表示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明白要直面困难,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且还有下一次机会;自己做错了事,从不掩盖或否认,会主动争取孩子的原谅,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会做到并做好,乐意让孩子评价父母的行为。
温馨父母: 布置家居摆设井井有条,每样物品的摆放都合理恰当;当孩子睡觉时,会双手轻掖被角,当孩子生病时,会给孩子轻轻按摩;从不乱发脾气或重重地摔东西,即使在忙碌时也不会让声响妨碍他人;让家庭始终充满爱和尊重,不仅时时表示对孩子的关怀,还包括对所有家人的信任、尊重和体贴。
做一个孩子心仪的父母需要反思:一是教育的心态,我总是想要孩子做到更好,但是更好是什么样的?我总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心里就会恼火或者失落,有时还会责怪孩子。二是教育的本领,什么是孩子的成长?孩子怎样才能体验到成长?
父母的教育心态应该是对孩子有健康心态的希望,这样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因此,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勿对孩子控制过严。作为父母,当然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孩子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成长。
2.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交朋友时还需注意性格间的互补,如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要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 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真诚待人的好榜样。
4. 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在孩子小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会孩子忍耐、调适。
现在很多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关爱教育”往往成了“溺爱教育”。父母的意愿虽然很美好,但事与愿违。父母没有想到过分溺爱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溺爱的危害表现在:其一,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看待问题,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这样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与人合作的表现差。其二,挫折承受力差。这样的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很少或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一般,不知所措。其三,目光短浅,缺乏主动。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很难体验到生活的艰辛,难以承受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溺爱导致的过度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缺乏。
每个家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本身的先天条件也不同,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更不同。这些都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也必然带来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不同。因此,爱的艺术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孩子,要适合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可接受性,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和动力得以可持续发展。
杨雄2020年6月1日写于淮海中路上海社科院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