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是一本在美国已确立其领导者地位的经济学教科书,被誉为“学生们真正在读的一本经济学教材”。
《经济学基础》第9版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原理,是一本公认的将“清晰与简洁”“现实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式教科书。《经济学基础》第9版在保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所有统计数据都做了修正,并补充了新的习题和讨论问题。
布拉德利·希勒的《经济学基础》专为用一个学期讲授经济学原理的教师和学习这门课的学生而开发,同时也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过去几年是研究商业周期案例的绝佳时期。美国经济繁荣了十年(注:1998—2007),失业率降到了4.6%,家庭财富增加了数万亿美元。此后,房价暴跌,金融市场迅速萎缩,900 万美国人失去了工作。2008—2009 年的大衰退不像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那样严重,但还是引起了类似的恐慌。
2009 年6 月,大衰退正式结束,但随后的经济复苏却是慢得让人气恼。四年之后,1 100 万劳工仍然处于失业状态,还有600 万人被迫从事兼职工作,他们的工资低于其正常水平,有的人因太过沮丧而不去积极寻找工作。
根据我们在经济学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事情本不应糟糕到这步田地。我们告诉学生怎么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恢复充分就业水平。这只不过是在正确的时机利用正确的政策杠杆而已。然而,尽管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干预,衰退却更加严重了,复苏也比我们的理论预测的要慢热得多。如何解释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这种差距呢?
在经济学家们探讨这一问题时,普通公众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甚至学生们也对经济如何运行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兴趣(这是衰退为数不多的正外部性之一)。人们想知道经济是如何陷入困境的,为什么会陷入困境,以及如何能够回到原来的运行轨道。一时间,经济学原理课程变得更重要、更有意义和更受欢迎了。
《经济学基础》一书一直对经济政策保持密切关注。贯穿全书的主线是需要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基本问题找到最佳答案。一开始,学生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并不总是以最优方式运行,不管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上。在第1 章他们学到,市场有时无法产生最优结果,但政府干预也可能无法改善经济表现。政策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出依靠市场和政府管制的混合方案,以产生可能的最佳结果。每章的结尾都安排了政策透视板块,锻炼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经济概念运用到现实世界的政策问题中。第1 章的政策问题是“‘免费’医疗真的免费吗?”这个问题强调的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伴随着机会成本。第10 章的问题是“又一次经济衰退要来了吗?”旨在启发学生思考经济下行的原因和预测指标。第16 章专门用制度、政治和理论等多种因素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持续不断的反差。学生们非常喜欢压轴的宏观问题。
关注核心概念
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及有趣之处压缩为一个学期的课程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一本缩减版的入门教材了。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有关选择的科学,讲一个学期经济分析的老师知道内容的选择有多难,因为总是有太多主题和太多经济事件,而时间又有限。
很少有教科书直面这个稀缺问题。有些针对一个学期来讲授的教材,几乎和那些内容全面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一样冗长。有些篇幅较短的教科书一般会压缩主题,省去在经济分析课程中特别重要的附加解释、插图和应用。从浓缩的课本中再提取精华,令老师和学生都很头痛。
这本《经济学基础》之所以名符其实,将内容完整地压缩到一个学期的课程内,是因为它做了艰难的选择。它的内容被精简到了最核心的部分,保留下来的主题都是经济概念中的精髓。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我们只重点讨论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极端的模型。这两个模型处于市场结构图的两端(见图6.1)。本书也提到了处在中间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但是没有展开分析。本书的目标是只传达出一种思维: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传达这一基本信息,选择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情况进行对比就足够了。省略其他市场结构,也能充分地对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市场行为进行解释和描述。
上述思路也体现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本书并不想包含所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模型,而是将重点放在总供求框架的简单介绍上。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学派的AD 和AS 模型就是在这种普遍的、一贯的框架中进行讨论的。本书不讨论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模型。因为对一门基础课来说,这些讨论所需要的抽象程度是不必要也是不合适的。把这些模型引入教材可能会引出一些连教师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在本书中,学生只要知道一些理解宏观经济运行所必需的思想就够了。
主 旨
本书的中心目标是说明经济体制是如何影响经济结果的。回首20 世纪,我们看到有些经济体繁荣发展,而有些经济体却衰退萧条。即便是“赢家”,也常面临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的困境。我们要分析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经济体制是如何产生截然相反的增长记录的。美国相对较高的增长记录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它坚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的意外收获?其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长期的经济扩张是源于开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还是源于更有效率的市场,抑或仅仅是靠好运气?在2008—2009 年的大衰退中,政策、市场和(坏)运气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接下来的经济复苏应该归功于哪些力量?
在2012 年的总统竞选中,经济议题处于辩论的前沿(正如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雷·费尔多年前告诉我们的一样)。民主党候选人把经济复苏归功于他们对奥巴马总统的刺激计划、失业救助、金融监管和医疗改革的支持。共和党候选人指出急剧增加的联邦预算和赤字是引发经济崩溃的前兆,并指责民主党人没有优先关注如何在短期内创造就业机会。作为投票者,大学生应如何厘清这些相互矛盾的争论呢?这本《经济学基础》至少给你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事件和政治宣言的基础。学生可以初步鸟瞰宏观经济(见第192 页)——它将宏观决定因素与宏观结果联系起来。之后学生便可以获得充足的工具来确定因果关系,并整理出相互矛盾的政治主张。
《经济学基础》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重要性。经济繁荣不是随机发生的,经济制度和政策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进步,挑战就在于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去干预。
第1 章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我们的经济成就和无尽的物质欲望为讨论生产可能性提供了舞台。我们以美国等国家对“大炮和黄油”的不同选择为例,讨论了经济体制及其选择的作用。我们着重强调了市场失灵(或者成功)和政府失灵(或者成功)的可能性。读完第1 章,学生们应该会感到“经济”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而经济如何构建我们的公共选择也同样重要。
美国经济的全景图
为了给抽象的经济框架赋予具体含义,《经济学基础》描绘了美国经济的独特图景。很少有学生能轻松地理解经济的抽象概念,他们可能听说过经济的具体方面,但很少理解经济的整体。第2 章通过提供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全景图来弥补这一缺陷。本章围绕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展开论述。我们通过汇总GDP 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数据来回答生产什么的问题。为了表明总值高达16 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我们进行了历史和国际比较。对于美国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情况,也做了类似的分析。本书还对政府在影响经济结果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介绍。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全景图,对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可谓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本书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