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深度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是华夏文明的根本标志和传统教化的重要形式。《礼记》因其荟萃早期儒家礼乐释义文献,全方位论析礼乐之本原、本质、结构、特性、功能与意义,成为理解礼乐文化精神的核心经典。《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礼记>礼乐释义研究》致力于回归传统经学诠释思路,化用章句、义疏等解经体裁,通过对《礼记》的精细解读,勾勒儒家礼乐政教思想之全貌,阐扬其理论特质和精神价值。
作者首先系统疏解《礼记》通论部文献,以考察儒家对礼乐文化之形上哲理根基、价值观念系统、社会政治理想和生命意义追求的理论诠表,阐发其一天人、本性情、合外内、通物我、协文质、尚中和的思想主旨;其次,对《礼记》礼仪释义专论进行阐释,集中呈现儒家对冠、昏、丧、祭、乡、射等礼仪之情感内蕴、象征意义和政教功能的深刻理解;最后,以《乐记》为本诠解儒家乐论,推明礼乐同源、相成互补之义,探析乐何以成为古典教化的形式和儒家德性人格、生活理想的表征。
儒学之主旨在教化。此教化以人的德性人格与社会伦理之动态互成为特征,其中实涵蕴儒家“内圣外王”之价值追求,希望人之精神生命向上超拔以达致“立人极”“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之人格境界,向外展开为社会政治层面“兼济天下”乃至“参赞化育”的事功。历史上,儒家用以行其教化的重要方式是礼乐,因此,对作为教化之根本方式的礼乐系统之建构,一直是历代儒者理论探索和躬行实践的重要方向。
儒家之所以将礼乐作为教化的根本方式,乃因为一文化的教化理念,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仪式、习俗之中,方能对人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培育价值认同,养成德性。礼乐是中国人最古老、最根本的生活样式,儒家在承袭其仪轨的同时,又对之予以提升和转化。在此之前,礼乐文化之精神价值处于一种非自觉状态,其中蕴含的对人类生活之真切理解与合理规划未能充分彰显,反而容易被现实中各类特殊的政治需求或流俗观念所扭曲。譬如被现代学术界普遍视为“礼乐文化”之标准形态的盛周礼乐,便因其与周代制度的密合而呈现为一种宗法封建形态,这又几乎成为后世对礼乐之特性和精神的标准定位。实则礼乐作为一种生活样式,并非起源于周朝,亦未随周衰而亡失,足见礼乐与周制之关系乃是历史性的,而非本质性的。儒家言礼制虽主要以周礼为基本参照,但并不如流俗所言,意在倡导复归于历史性的周礼。因儒者所言周礼,本身已经是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后的理想化之“周礼”,此其一。自孔子开始,儒家就注意到并强调礼乃是在“因”和“损益”中变化着的历史性存在,认为礼乐之重构必须因时制宜,从不固执于某种特殊的历史性制度、仪轨,此其二。儒家并不试图在民众现有礼乐生活方式之外刻意人为建构一个新的仪轨体系,而主张即此现存之礼乐系统而对其进行精神价值的点化和提升,同时又强调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对礼乐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变甚至重建。更重要的是,儒家在对“礼坏乐崩”的反思中,通过“礼之本”的追问和“达礼乐之原”的思想努力,给予礼乐以形上的理论支持,揭示出礼乐的精神价值内蕴,即其作为一种“达天道而顺人情”的生活样式所包含的人性理解和终极关切。对礼乐的释义行动构成早期儒家哲学最基本的理论生长点。
先秦儒家的礼乐释义文献,最初以礼之“记”的形式被收藏、记录,《礼记》之编选,即以此类文献为中心。“三礼”主题各有侧重,《礼记》正以阐释礼乐之精神价值和政教意义为其特征。特别是其中大量的礼仪释义文献,与《仪礼》相关内容形成明确的“仪”“义”对应关系,故朱子以为《仪礼》是“经”而《礼记》是“传”。而《礼记》地位在历史上不断提升,不但获得“经”的地位,其实际影响也超过《仪礼》《周礼》。之所以如此,实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势变迁,众多古老的制度、仪式必将渐趋消亡或变得不合时宜,唯有超越于特定时空而具有一贯性的礼之义才是礼乐系统得以重构并获得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系,如《礼记.郊特牲》所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在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改变之际,通过阐明礼义而重整礼乐,使之能够应对生活变化并再度为教养一教化生活奠基,便显得十分必要。就此而言,《礼记》研究在礼学和经学领域实具有更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近代以来学界对《礼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学和历史学领域,鲜少针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系统的哲理研讨,这与其礼乐释义理论主题颇不相称。之所以如此,乃因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对“哲学”之内涵与研究方式的理解本质上被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所笼罩,致使儒家礼乐释义理论根本无法找到自己在一种西式“哲学体系”中的研究定位。《礼记》在现代学术分科体系中变得支离破碎,被分割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与礼乐作为一种生活样式本具的整体性、弥散性和浑融性实相矛盾。
张树业,1975年生,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已出版古籍整理著作一部,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绪论
第一章 华夏礼乐文明源流:《礼记》的历史根基
第一节 华夏礼乐文明之滥觞与早期演变
第二节 周代礼乐文化之特质与其理想性
第三节 宗周政制衰退与礼乐文化之转型
第二章 先秦诸子礼乐反思:《礼记》的思想本源
第一节 礼所以本:春秋诸贤对礼乐的认知与阐释
第二节 何以文为:战国诸子对礼乐的批评与质疑
第三节 与于斯文:儒家礼乐释义理论之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礼记》通论部礼乐政教思想疏义(上)
第一节 《礼记》通论部文献概说
第二节 《礼运》:道之行隐与礼之运转
第三节 《礼器》:忠信之本与义理之文
第四章 《礼记》通论部礼乐政教思想疏义(中)
第一节 《哀公问》:爱人与成身
第二节 《仲尼燕居》:制中与周流
第三节 《孔子闲居》:达礼乐之原
第四节 《儒行》:礼乐人格的辩护
第五章 《礼记》通论部礼乐政教思想疏义(下)
第一节 《坊记》《表记》《缁衣》:仁义文质之道
第二节 《中庸》:礼乐政教义理纲维的全面开显
第三节 《礼记》通论部礼乐释义思想综论
第六章 教学之道与礼乐政教:《礼记》学礼诸篇疏义
第一节 古代学校制度与礼乐教化
第二节 《学记》与古典教学方法
第三节 《经解》与儒家六艺之教
第七章 礼乐人生与成德之教:《礼记》吉事诸篇疏义
第一节 《冠义》:成人之道与“礼之始”
第二节 《昏义》:夫妇之义与“礼之本”
第三节 《乡饮酒义》:尊贤养老以成政教
第四节 《射义》:志正体直以立德行
第五节 《燕义》《聘义》:君臣宾主相敬之道
第八章 情文意识与终极关怀:《礼记》丧祭理论疏义
第一节 “称情立文”:《礼记》丧礼释义
第二节 “致敬鬼神”:《礼记》祭礼释义
第三节 丧祭礼与华夏古典政教精神
第九章 乐与儒家政教理想:《乐记》礼乐论通诠
第一节 华夏乐教传统与儒家音乐境界
第二节 本情象德:音乐之本原与特质
第三节 广乐成教:乐教之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天地中和:礼乐政教之全体大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