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是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对近年来开展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试点评价工作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依照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组织开展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的范围界定、指标遴选、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等工作。《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并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者增进交流、凝聚智慧,为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贡献更大力量。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是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为开发活动提出预警并进行科学调控的重要管理抓手。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043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入全面试行阶段。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等的最新工作要求中,也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
海洋是我国的蓝色国土,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落实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空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是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管海、从严治海、调整优化海洋保护与开发空间格局的重要管理抓手。在国家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总体要求下,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关理论、政策、技术方法和试点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支撑技术体系,是推进建设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委下属技术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技术研究专家组,共同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其中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参与研究。针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特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划分为海洋环境专家小组,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志锋研究员负责;海洋渔业资源专家小组,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俊研究员负责;海域海岸线资源专家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索安宁研究员负责;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专家小组,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洪华研究员负责;海洋生态专家小组,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振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综合集成专家小组,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杨正先高级工程师负责。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依照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组织开展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的范围界定、指标遴选、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等工作.2015年初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并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摸底试评价。2016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纳入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试行: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培训。2017年,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的技术需求,开展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试评价工作;参与了《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的拟定工作。2018年,根据渤海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组织实施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环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试评价工作。
本书是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对近年来开展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试点评价工作成果的总结和凝练。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述,由张志锋、杨正先负责撰写;第二章海洋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由张志锋、索安宁负责撰写;第三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方法由索安宁、王俊、张振冬、石洪华负责撰写:第四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专项评价方法由索安宁、王俊、苏岫、张振冬负责撰写:第五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程评价方法由张志锋、索安宁、张哲负责撰写;第六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预警方法由张志锋、杨正先、孙倩、鲍晨光负责撰写;第七章超载区域成因分析与政策预研方法由张志锋、杨正先负责撰写;第八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由张志锋、索安宁、杨正先负责撰写:第九章长江及邻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实践由张志锋、索安宁、杨正先(总负责)。编写人员有:索安宁、卫宝泉、文世勇(海域和海岸线评价)、张振冬、鲍晨光、苏岫(海洋生态环境评价)、石洪华(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评价)、鲍晨光(绘图);第十章环渤海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实践由杨正先总负责。编写人员有:卫宝泉、文世勇(海域和海岸线评价)、张振冬、张哲、鲍晨光、苏岫(海洋生态环境评价)、鲍晨光(绘图)。全书由张志锋、索安宁、杨正先统筹设计与统稿。
期冀本书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并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者增进交流、凝聚智慧,为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贡献更大力量。感谢近年来支持和协助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修改完善的海洋领域相关专家和领导。由于技术力量、试评价时间和范围以及研究深度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瑕疵,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述
第一节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概况
第二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涵
第三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概况
第二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
第一节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基本框架
第二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基本框架
第三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技术流程与要求
第三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方法
第一节 海岸线开发承载力监测评价方法
第二节 海域空间开发承载力监测评价方法
第三节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四节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五节 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四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专项评价方法
第一节 重点开发用海区开发承载力专项评价方法
第二节 海洋渔业资源承载力专项评价方法
第三节 海洋生态承载力专项评价方法
第五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程评价方法
第一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程评价总体方法
第二节 海洋海域/海岛开发效率变化评价方法
第三节 海洋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变化评价方法
第四节 海洋生态灾害风险变化评价方法
第六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预警方法
第一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方法
第二节 基于综合赋权法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方法
第三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
第七章 超载区域成因分析与政策预研方法
第一节 超载区域成因分析方法
第二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区域管控政策
第三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临界超载区域管控政策
第四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载区域管控政策
第八章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第一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业务设计
第二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第三节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结果长效应用
第九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实践
第一节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二节 基础评价结果
第三节 专项评价结果
第四节 过程评价结果
第五节 集成预警结果
第六节 超载区域成因分析与对策预研
第十章 环渤海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实践
第一节 环渤海海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二节 基础评价结果
第三节 专项评价结果
第四节 过程评价结果
第五节 集成预警结果
第六节 超载区域管控对策预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