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献汇编》编委会的安排,《江口沉银历史文献汇编·学术研究卷》以“江口沉银”的历史背景、银两之来源、学术研究三个部分为主体,同时,将有关张献忠“研究或学术讨论会”综述、论著索引作附录。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古战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考古相结合的围堰勘测的科学手段,于2017年和2018年两次展开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共出水四万二千余件各类文物。其中包括铭刻有来源地(其地域遍及豫、湖广、川陕、江西诸省诸府)、铸造年号、工匠姓名和“征粮”“饷银”等字样的大量银锭,其他珍贵的还有:大西政权在西京(成都)设局铸造的“大顺通宝”钱币,刻有“大西眉州”字样的银锭,“西王赏功”金银币,刻有29字的大西王册封的金册,“永昌大元帅”虎纽金印,明藩王郡主的金宝,藏银锭的“大鞘”(木头夹槽),铁刀、剑矛、箭镞类冷兵器及火铳,各种金银器与生活用具等等,引起海内外广泛热切的关注,被评选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其出水文物又在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等处陈列展出,再度引起轰动,兴起了一股对明末清初以来“江口沉银”“埋银说”加以新探索和研究的热潮,也引起了民间街头巷尾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些文物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迫切需要专家对其内涵和底蕴作出新的历史释读和文化解读。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江口沉银历史文献汇编》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新华网,2019-01-03)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编纂这样一套汇编有其深刻的彰显时代价值和把握问题导向的意义。“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契机:1.可以通过文物与博物、历史文献与理论阐释相互支撑的研究方法,对明清历史大变局如何影响到四川的社会、经济、人口、文化、习俗、乡土风物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其演变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规律;2.可以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地探索明清之际巴蜀文化的转化,从而发现天府之国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轨迹;3.可以勾勒巴蜀文化经历艰难困苦向前发展的曲折路径,从而有助于认识四川人自古以来在应对天灾人祸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挖掘华夏民族面临创伤时展现的自我修复能力与文化再生的创造力;4.可以在文献调研中汲取前人智慧,牢固树立以文化为魂为根的信念,了解巴蜀人精神家园的铸就与传承,坚定本土的文化自信。深入研究这段历史,还有助于今天的治蜀兴川:首先,明清之际的四川面临向商品经济、市民社会演变发展的新局面,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与乡邻治理文化遇到了新的历史矛盾和问题。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助推新时代城乡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文明建设。其次,在深入挖掘“江口沉银”遗址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地理、文化优势,打造文博及旅游热点,让文物“活起来”、用起来,把学问做进人民群众心里,不仅可以扩大当地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对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有益的补充。同时,就学术价值而言,“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还有助于今天学术研究的思维和范式由单一的索隐式的地理探宝研究,转向高质量的学理性、文化性的科学研究体系,从而转换研究视野。既能适应时代问题导向的需求,又能用历史智慧引领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资政育人”的新作用。
第一编 传说与实证:“江口沉银”历史真相的探索
张献忠埋银悬案
张献忠藏宝之文献考察
张献忠藏宝迷案
张献忠的巨额财宝究竟在哪里
张献忠宝藏之谜至今无法破解
张献忠劫掠全川的宝藏三百年踪迹难寻
“锦江埋银”质疑
“张献忠沉银”盗掘案始末
考古求解张献忠沉船之谜
张献忠千船沉银?传奇寻宝三百年
三百年川西谜踪:张献忠江口沉银浮出水面前后
张献忠江口千船沉银新揭秘
揭秘沉银:张献忠是主动沉银还是战败沉银300多年“千船沉银”传说或将成真
出水文物与史书记载相符:考古成果力证张献忠“江口沉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