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正接近尾声。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我们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文献综述、田野调查、专著写作和成果申请。基于目前国内外对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学者们描述在丽水已经试验成功的农民培训模式,并提出可以为全国各地效仿的农民培训新模式。
农民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提升农民的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项目“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的学者们,希望研究出一种或几种路径来使农民培训更加有效。《新型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一书是该项目的成果。
本书所展现的是农民学院成功的范例,这些范例将推广至全国,并将作为该项目成果主件之一。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刘克勤研究员的又一新作《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这既是一项以农民教育为主题的大众化热点性研究课题,又是一部“扎根乡土、知行合一、守正出新、正心问学”地探索共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命运共同体——新型农民学院的实践著作。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在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耕读传家的家庭教养、敦风厉俗的宗族教化以及守望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教育,从而积淀、延续和传承了悠久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教育。晚清以降,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传统乡村教育体系也分崩离析。因此,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致力于“文字下乡”推行新式农民教育,以改变传统农民的“愚、贫、弱、私、穷”。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并在早期的农民运动和后续的革命运动中不断地开展农民政治教育、生产教育、文化教育等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开展各种农民扫盲班,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者。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迁和转型,因此新时期农村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农民培养、农民工转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等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农民共同关心的大众化热点性话题。在此社会背景下,各种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刘克勤研究员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的最终成果《新型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即为此类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该研究成果提出了共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命运共同体——新型农民学院的创新实践,为新时期农民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型路径。
与其他相关的农民教育类研究成果相比,这本《农民学院创新机制实践研究》著作的主要特色在于,这是作者长期“扎根乡土、知行合一、守正出新、正心问学”,探索“政府、院校、农企、基地、新农人五位一体”,共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命运共同体——新型农民学院的实践牲研究成果。该著作主要围绕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的需求目标,以丽水农民学院的创新实践为基础,从界定“新生代农民培养”的概念着手,以“云和师傅”案例开展讨论,建构了农民学院开展农民培养的新绩效指标和评价体系,并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探讨了新型农民学院的办学理念;围绕新时期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目标,以“丽水山耕”“丽水山庄”等案例培训探讨了通过农民合作社的新形态和农业经营新组合等新形式有效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农民学院开展的农民培养新样态实践示范,以农村工作指导员建设“沿坑岭头画家村”案例,总结了浙江经验中的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等高校服务新农村的新载体、新实践和新机制;围绕农民培养新案例的评估推广路径,探索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理想、创建城市会客厅、成为市民的学习社区,从质量控制指标评价农民学院的培训目标、创新机制服务新生代农民成长等实践路径。
刘克勤,研究员,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执行院长,硕士生导师、之江科技智库首批基地负责人、浙江省人大智库专家。兼任丽水市社科联副主席、市高联会社科专委副会长。市政府咨询委员、市人大咨询专家、市政协宣讲团成员。市重点文化创新团队“美途丽水”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咨询专家。
曾任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院长,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丽水市首届“理论宣传四个一批”人才,市新世纪“138”人才,市拔尖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2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出版专著《正和博弈》《柔性助推》等5部。
导论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培养
第一节 农民培养
第二节 新兴农民
第三节 云和师傅
第四节 领军人才
第二章 新评价体系建构
第一节 创新驱动
第二节 绩效指标
第三节 评价方法
第四节 保障体系
第三章 新经营主体培育
第一节 农业主体
第二节 农民合作
第三节 新式联盟
第四节 两山品牌
第四章 新群体实践示范
第一节 社会服务
第二节 科技群体
第三节 法式营建
第五章 新样态学园摹画
第一节 学习社区
第二节 质量指数
第三节 质量自治
附录一 概念界定
附录二 新案例评估推广
附录三
附录四 English Training
附录五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of LishuiAncient Weir Painting Town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