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立足于现代西方现代哲学史内部的角度来看,全部现代哲学被认识问题所统摄,由这一统摄出发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我同一”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在后形而上学思想里只能占据次要地位,却长期以来几乎成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基调。与此同时,对这个哲学问题的消解方式成了不同哲学的重要目标。19世纪,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思想形态发生转变,即马克思哲学的出现。“自我同一”问题开始谈论现实的人,谈论历史实践的人。由此,一种对他者进行理解和回应的哲学话语被开创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创办于1956年,它的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创建的陕北公学的哲学教育。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哲学组,被誉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学科配备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哲学院系,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单位。人大哲学院为新中国哲学发展和哲学思想研究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始终站在哲学发展的前沿。
人大哲学院拥有年龄梯队完整、学科齐全、实力出众的学术共同体。在人大哲学院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学者兢兢业业,勤勉求实,贡献了一大批精品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它们不但在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成绩有目共睹。
近年来,随着哲学院人才队伍的充实完善与学科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优秀的学术新著不断涌现,并期待着与学界和读者见面。为展现人大哲学院近年来在各个专业方向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哲学院策划了这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文丛》,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一优秀的学术出版平台,以丛书的形式陆续出版这些优秀的学术新著。
《文丛》所收录的著作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审查和遴选。作者们来自哲学院的各个研究方向,并以中青年学者为创作主体。他们既有各相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同时也有正在崭露头角的学界新秀。这些著作集中反映了人大哲学院的研究传统、学术实力和前沿进展。
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学科,不但对人类永恒的经典思想问题进行着深入研究,同时也一直积极而热烈地回应着国家发展与时代变迁所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既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推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此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问题。而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的日趋深入,则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有益的参照和经验。人大哲学院不但始终坚持对经典哲学著作和哲学问题的持续研究和推进,并积极展开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合作,与此同时也保持着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坚守已有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对新的思想问题和社会形势贡献自己的回答。鉴于此,《文丛》所收录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哲学史研究,以及与对经典著作的整理与诠释工作,同时也有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状况而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前沿探索。相信《文丛》的出版不但能够全面展现人大哲学院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文丛》的出版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张文喜,男,1961年生,浙江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专著《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等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70篇。
导言 超越自我解释的困境
卷一 自我
一 追根寻源,解构自我
二 自由,自我的幻象
三 自我与主体间性理论
四 自我论证的进路
五 先验自我、指号学和实践
六 良知与良心
七 文化基质与自我
八 认识自我与改变自我
卷二 他者
一 他心知哲学问题
二 主体间性和哲学的启示
三 马克思与消解主体
四 人的社会性的通道
五 “此在”与沉思之思
六 存在论的暴力
七 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八 反自我同一的哲学思想
卷三 人
一 古希腊的理性人学
二 人的本质的解释
三 个人与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反思
四 人的需要与价值原则
五 马克思与个人的真实存在
六 自由主义之形而上“自我观
七 政治哲学与个人
八 反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
九 人的目的、意志与社会运动
卷四 人的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逻辑
二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三 人及其全面发展的二重路向
四 人的全面发展之主客体关系
五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方法论
结束语 哲学家的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