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陈文新】
覆盖作物,英文为cover crop,是典型的“舶来词”,但就其内涵来说,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覆盖作物通常用作绿肥和水土保持,原著作者Andy Clark博士也说覆盖作物可能起源于中国。
绿肥耕翻入土,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特别是豆科绿肥如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等作物的高效固氮作用(与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也早已得到证实。遗憾的是,种植绿肥这一优良传统在我国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倒是在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发扬光大”,如今已经从“绿肥”逐步发展成了以地表覆盖、保持水土为核心功能的覆盖作物了。覆盖作物不仅可以用作绿肥、牧草,还可以减缓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养分和水分的利用率。此外,它还能有效抑制杂草、防控病虫害,因而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分依赖化肥,而施入土壤中的大部分氮肥未被作物利用;二是作物重茬,病虫害严重,滥施农药。化肥农药已造成水体、空气、土壤和食品污染,威胁人、畜健康;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低下,降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使用;二是高效发挥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尽可能做到豆科与其他作物间套轮作,发挥作物互惠共高产的作用。这都是覆盖作物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从而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并有效地改造我国的盐碱沙荒地带,实现我国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美国在覆盖作物利用领域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技术借鉴。
本书翻译工作在两位青年学者的主持下,全体译者辛勤劳动,历时近三年完成;通过“译者序”也可看出译者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和认真思考,这样的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因此我乐意推荐本书,相信阅读者有所补益。
序二
【南志标】
中国农业大学王显国副教授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刘忠宽研究员组织翻译了美国出版的《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一书。成书之际,邀我作序。读罢样书,联想颇多,择其要者,见诸笔端,是以为序。
这是一部译著,通过翻译与出版,将他国的科学与技术介绍到我国,为我所用,这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科技翻译工作可能始于明末清初,在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下,我国逐渐失去了国际强国和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国由文化输出国,成为文化输入国。西学东渐,翻译事业逐渐兴起,久盛不衰,对介绍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动我国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时,曾有幸在校图书馆处理的旧书中购得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苏联科学家安德烈·米哈依洛维奇·德米特里耶夫著作的、蔡元定和章祖同翻译的《草地经营附草地学基础》。之后又在旧书摊上淘到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苏联科学家马克西莫夫等主编、江幼农翻译的《草田农作制问题》。并经常读到任继周先生借予的《畜牧学文摘》,该刊物由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其中“牧草学专栏”由任继周先生组织翻译。当时仍处于“文革”当中,科技书刊十分稀少,上述译著和刊物,使我在学习我国草原学的同时,也初步知晓了英美和苏联的科学成就。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国策,初开大门的国人,面对西方科技,大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感。国家及时组织出版了《国外畜牧学》《国外农学》等以刊登译文为主的系列学术刊物,介绍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笔者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研究生,重回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学习,有幸见证了《国外畜牧学——草原》刊物的创刊与出版。每当拿到尚留墨香的刊物时,总是如饥似渴地一气读完。同时,译著也不断出版。这些对我国学者了解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在我国的科技与出版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科技大国,出版业也日益繁荣,草业科技著作不再凤毛麟角。同时,英语等已逐渐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熟练应用的语言工具,译著逐渐减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在一次和研究生交流时曾提到,即便将来外国的科技工作者感到不学中文、不了解中国的学者在做什么,便不利于自己的研究工作,我们作为中国的科学家也仍然需要学习外文,掌握外语,唯有如此,才能知己知彼。科技的交流与学习从来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对他国著作择优翻译出版,任何时候均不可或缺。
这是一部关于覆盖作物的著作。覆盖作物一词可能是舶来之语。我国似乎也习惯称其为填闲作物。其实际是介绍主栽作物收后、播种前的时期内,如何统筹规划利用土地,种植适宜的其他作物,达到增加收益、保持肥力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种植系统的著作。
包括种植系统、土地管理与利用、农牧结合等内容在内的我国农业科技,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代表了世界科技的水平。正如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所指出:从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中国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知识水平。如由我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的北魏末年),被誉为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该书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天人合一的思想。书中详尽论述了通过作物和绿肥轮作套种,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该书约于唐朝末期传到日本,19世纪传到欧洲,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宝库中耀眼的瑰宝。据专家考证,到明清时期,我国常种的绿肥作物已经包括蚕豆、绿豆、大豆、梅豆、拔山豆、山黧豆、葫芦巴、三叶草、毛苕子、苜蓿、小麦、大麦、胡麻、萝卜、油菜等20余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但在种植系统上,没有继承和发展先贤们创建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而是以粮为纲,引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的严重后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任继周院士针对传统的粮食农业提出了引草入田、草畜结合的草地农业。卢良恕院士提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种植模式。草地农业在我国不同生态区域开展了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展现出了强大的生产潜力和光明前景。我国先后提出了“四位一体”“五大理念”等重要发展指导思想。更为可喜的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农业农村部在我国北方十省区开展了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试点,并将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作为“十三五”的重点研发任务之一。因此,《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一书的翻译出版恰逢其时,必将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组织本书翻译的王显国和刘忠宽,均是我国草业科技界的优秀青年人才。王显国博士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获得草原专业的学士学位,其后在中国农业大学专攻草业科学,先后获得了硕士与博士学位,尤以牧草种子生产、苜蓿栽培管理见长,并曾先后在北京市园林局绿化处和百绿集团北京代表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的试验点之一在甘肃省酒泉市的大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在工作中多有交往,他不计小事的胸怀和对草业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忠宽研究员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耕作与栽培专业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工作数年之后,赴中国农业大学专攻草业科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从事草业科学研究。我与忠宽相识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我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他是沧州试验站的站长。我曾应邀到沧州考察学习,从当地农民改变种植系统,大力种植苜蓿的勃勃生机中,我看到了忠宽为此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二位在牧草栽培、草田轮作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经验,且均曾赴国外学习考察,具有较高的应用英语的能力。在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之余,他们将各自团队的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组织起来,针对国家的需求,译出了此书,可喜可贺!我浏览了原著于译著,感到译文忠实于原著,文笔流畅,可读性强,虽然距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但仍不失为一部较高质量的译著。
该书由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中心(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search & Education, SARE)组织编写,已是第三版。大体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中包括覆盖作物的功能、选择最佳覆盖作物、利用覆盖作物增加土壤肥力和特性、控制有害生物、轮作、保护性耕作中的覆盖作物管理等。各论中介绍了多花黑麦草、大麦、高丹草等8种禾本科作物;三叶草、毛苕子、苜蓿等11种豆科作物。每种作物各成一节,均给出了该作物在美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介绍了其功能、田间管理、为后作做的准备、注意事项、有害生物管控、种植制度、注意事项及特性等。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且书末附有美国的种子供应商、有关覆盖作物专业组织机构、美国各地区从事种植系统研究与推广的专家信息及大量参考文献。该书是我国从事草业科学、作物科学、土壤科学、畜牧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生、学者及推广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祝贺本书的出版,谨此为序。
序三
【张福锁】
覆盖作物最初是指在主栽农林作物生产系统中,为避免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出现的土壤裸露期而专门种植的一类作物。但现在覆盖作物技术的作用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如覆盖土表、抑制杂草、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并提升土壤质量、控制病虫害、增强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等。《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美国在覆盖作物管理与利用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做法,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实用性强。该书中文翻译版忠于原著,译文准确,文字流畅,可以使国内从业者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并系统学习国际上覆盖作物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毋庸置疑,本书的修订版对推动“覆盖作物”知识的普及,以及促进“覆盖作物”技术在我国农林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在增产和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这不仅保障了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显著降低了全国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并且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看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例如,为能持续高产再高产,我们放弃了祖先们千百年来摸索创造的轮作、多样化种植和用养结合等农业技术,采用单一作物长期连作的生产方式,导致重迎茬问题严重,连作障碍突出,病、虫、草害加剧。为此,不得不大量施用农药等化学品,导致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连作还造成土壤生物学性状恶化、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农药化肥的不合理和过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水、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过量施肥造成农田土壤酸化加重、中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甚至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和食物链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类健康。在这种形势下,“覆盖作物”技术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它不仅能够减缓或克服连作障碍问题,而且可以节药节肥、培肥土壤、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草害,有助于作物增产、资源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绿色技术之一。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幅度降低农业化学品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减少环境污染,产出更多、更好、更营养、更健康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真正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覆盖作物技术在此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为协同作物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千年农耕文明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为绿色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SARE(Sustainalbe Agriculture Research & Education),是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项目,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National Istitution of Food and Agriculture)提供经费支持。本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向各社区民众传播可行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以维护食品与环境安全稳定,其中一部分工作是帮助农民与农场主在这些技术措施下保持盈利,从食品的生产源头保证食品安全。
王显国
男,1974年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兼任中国草学会副秘书长、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质量负责人、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丰台试验站副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牧草种子学与牧草栽培管理。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农业部“948”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5部,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国家发明技术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刘忠宽
男,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覆盖作物栽培管理、牧草栽培管理、农业生态与农田管理等领域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项目40余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1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2项。在Plant Ecology、Grassland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华北农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13部;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9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及河北省地方标准13项。现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绿肥与覆盖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理事、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学分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农业节水专家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