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颗文学之心永远在生活中跳动
一
我一直只知道童喜喜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一次,她嘱我为她将要出版的诗集《你的好,我知道》写个序,才知道她还是一个诗人。写诗的去写小说,写小说的去写诗,都是文学行当,没什么可深说的。只是在读她的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激活了一些往事。这可以说说。
多年以前,我还在《文艺报》工作,曾参加湖北作协搞的湖北省青年作家群的研讨会。我承担了童喜喜作品的读评任务,写了一篇评论《嘭嘭嘭》的文章。这部作品和我通常读到的儿童文学不一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人公躲在成人世界里,像一个“特务”一样,不断把大人们的秘密传递给儿童世界。这个角度非常新颖,显
示出作家把握儿童世界的独到能力和文学才华。那个时候,童喜喜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还不是很多,但文学感觉已经相当老道。其实,在后来相当长时期里,我对童喜喜一直有点愧疚。因为,她的另一部作品《影之翼》我没有读得太仔细。这部作品从儿童想象的视角看待和描写南京大屠杀这段民族悲惨历史,就其写作动机和思想内涵,
本应该得到更高一点的评价。当时在我的思想观念里,更倾向不主张把成人世界的残忍残酷在儿童文学里展现。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对儿童文学美学的浅薄曲解。持这种看法的后果是直接影响到了我对《影之翼》的深刻性的认识。以后很长时间没见到童喜喜。听说她转行搞教育,一度去山区当老师。我调到作家出版社工作后,重新组建了儿童文学编辑室,组织力量开发一些儿童文学产品。在开列作家名单时,我马上想到了童喜喜,并要求编辑尽快向她组稿。几天后,编辑向我报告,说童喜喜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早被兄弟出版社抓得紧紧地,我们一时还插不
上手。我这才知道,她已经很有名了,作品很受小读者们喜爱。虽然没组上她的稿,但我心里还是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很可惜,我不久后就退休了,没法在业务上安排继续追踪她。
有一天,突然接到童喜喜的电话,邀请我去为一个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比赛当嘉宾。她还记得我,真让人高兴。于是我们又见了面。她还是当年的样子。儿童文学作家,通常变化不大,特别是心态。
二
坦率地说,读童喜喜的诗,又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你的好,我知道》收录的那些诗,和我通常读到的许多诗完全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一时还说不上来,是主题内容,还是思想内涵?是情感表达,还是意象组合?是速度节奏,还是时空变化?是艺术表现还是语言运用?好像是,好像又不是。不过直观比较,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
童喜喜的诗,有自己的思想内涵,有自已的品质。那些专门写诗的人,诗都写得很顺畅,句子都像抹了油似的,很滑溜。童喜喜不是专业写诗,句子没有加润滑剂,还没那么光滑,但很有生活的生气和质感,沉沉的份量。也许,这比句子更重要。
需要了解一下童喜喜的生活,才能更好品读她的诗。好在我手头有一本她的自传《十八年新生》,内容正好写她这些年生活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可以借助这本书,梳理她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知道这些诗是怎样从她心田里流出来的。
我注意到,童喜喜曾在湖北山区当过一阵子老师,进行文化教育扶贫。这段重要的人生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对她的心灵触动很大,改变她很多。她从此知道,世界上有比文学更重要的事应该先去做。于是她将一门子心思投到教育事业中去,一干就是多少年,还自己独创了不少教育方法,提出了一些创新意识很强的教育理念,成了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她在一些书中不断介绍的自己参与的“新教育”,我看了半天,也没弄懂。凭着一知半解,我想所谓“新教育”,大概是当今教育产业中的一个开发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模式,是国家基础教育的补充。童喜喜在这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规律,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干得欢实。其实,我
一直把她当作家看。如果要评价她在教育方面的成果,我更看重的是,她举办的“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为一百所乡村学校孩子们开设的“阅读”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非常了不起的公益事业。我没有看过她是怎么做的,但我知道,走进乡村,需要相当大的勇气,需要一个人有自觉的社会担当,需要有专业精神,需要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有爱心。不可思议的是,她都具备了。所以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文化扶贫不单单是做慈善事业,还是国家的文化战略。她以一个教育家坚强的意志和不灭的热情,以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纯洁的情怀和爱,为中国当代的反贫困斗争和乡村振兴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她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热情、有理想、有追求、有幸福、有欢乐。当然也会有痛苦、有彷徨、有困惑、有挣扎、有失望。但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是,她的这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是在大饭店,在酒吧,在休闲场所或者风景区里产生的,而是在艰苦的文化教育扶贫第一线,在现实生活奋斗中产生的。她的思想、精神、情怀,
经受过这样的生活的考验,就比别人更有感悟、更有心得,也更有品质。于是,有了她的这些诗。一个作家、一个诗人的心伴随着火热的生活跳动着,谱出了她一首首心中的歌。这就是她的诗的思想基础,就是她的诗的品质来源。我想,诗情这样产生,一定是真实的、信得过、靠得住的。当代诗歌走到现在,颓唐气息越来越浓重,而她那些
从生活中淬炼出的诗歌,带来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
三
不敢说,童喜喜的诗就写得多么好,多么有成就。不过,可以说童喜喜写诗没有思想负担,没有心理阴影,这是她一个很突出的写诗姿态。当代多数诗人都专业化了,都慢慢形成了自己写诗的套路,但又总想通过各种技巧来掩饰这些套路。时间长了,就会不知不觉形成思想负担和心理阴影。童喜喜大概没有刻意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诗人,
她是一个作家,她懂得把生活中发现到的、感悟到的、捕捉到的诗意自然而然变成诗句。她写诗是一种心情的放松,心灵的放飞。
如果一定要用个什么概念来描述她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叫做:作家的诗。《你的好,我知道》这部诗集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很有作家的气质。诗人尽情地抒怀,感悟到什么,就表达什么,自由自在,冲动奔放,信马由缰。实际上,在她的率真诗句下,流动着明确清晰的思想,是思想流支撑着、推动着诗意的展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思想精神的内涵。这就是作家的思维在情感冲动里自然而然起作用。
诗人的思维要更跳跃,会有更大的跨度,而作家的思维含有理性逻辑的潜意识。所以叫作家的诗。如《创造未来》这首诗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之间形成的关系,除了情绪之外,还有思绪。因此,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反映出作家对她投身的事业的乐观态度。《你的好,我知道》这首诗应该说是这部诗集里比较重要的作品,读下来就会发现,作家的理性还是要重于诗情的展开。有时候,你觉得抒情主人公被一种情绪完全控制,但进入诗句关系后,就会发现,作家感还时不时发挥效应,使作品带有明确的主题意向。这些作品节奏是诗的,意象组合方式却带着散文的意味。如《我爱恋每一天》《我爱你》《其实爱》,这样的诗作还能找到一些。
我更愿意说,作家意识渗入诗里,有机地组合诗意,是《你的好,我知道》这部诗集的美学倾向和艺术特色。这些诗,当然是作家心灵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作家情感真实的反映。但是,作家的心里很清醒:这些诗是写给一群和她一起打拼事业的同仁朋友,还有一群她的乡村小读者,还有亲人。这些诗都是向着她的读者抒怀的、言说的、倾诉的。因此,自然也不是个人情绪的无端宣泄以及语言的放纵,而是奔放中有节制,自由中有限度。有自己的个性,也给读者留出进入的空间。基于这样一个思想,她的诗歌作品,大家一读就懂,就能接受,就能交流,并获得诗歌的美感。这就是作家的意识,作家的责任,作家的感觉。当然,不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心中都要有读者,都要明确自己的作品必须和读者发生关系,才有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思想层面上,我欣赏童喜喜诗作的这种姿态。就我个人审美趣味而言,还想提到她的一些诗作,如《孩子向前走着》。这个情景,是诗人最为熟悉的,所以一下子就能捕捉到特征。诗不长,却很有味道。《我要远行》也是一首好的抒情诗,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胸怀情怀。《同一个秋天有不同》则带着诗意的忧伤。《你才是我的祖国呀》写于异国他乡,虽然短短几句,口语色彩重,情感表达却不俗。还有《你是我远远的远远的南方的海洋》。这首诗一反抒情主人公较多的平静柔弱的情调,融进了刚健宽广的个性含量。有些诗,意象比较具有思辨色彩,表现起来并不容易,但诗人仍然写得很好,把哲思的魅力表达得很完整,如《站在高山之巅思考》《你的模样就叫远方》。她的诗,还有许多好句子,《你的好,我知道》中“你
的好,更像萤火,暗夜中悄悄绽放光芒,却又和光同尘,光而不耀”。《云朵在每一片土地上站立》中“人活世间,所谓的奔跑不过嬉戏,多少人如你,把劳作视为生命的善意”。《无法分割》中,“我无法将这一切分割,就像婴儿以为世界就是自己一样”。看似朴实平谈,读起来很有意味。其实,我读童喜喜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读得很懂。就算读懂了,也不见得就能理解正确和准确。不过,她的诗的整体思想情感走向,还是能读出来的。童喜喜的诗,
能读出昂扬向上的劲道,读出理性的激情,读出对世界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朋友的爱。如果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也能读出我们创造的时代的精气神。
四
关于童喜喜的诗,还可以展开许多话题。随着她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话题可能会越来越深入。我很乐意把这些诗读解成童喜喜文学之心的情感表达。诗歌精神与文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回事。有一次,说起她现在的工作时,她对我说,其实心里还是想当作家,还是念念不忘文学。我在文学界工作了好几十年,慢慢磨掉了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没把文学看得那么神圣,只觉得文学不过是我们母语的一种形态,有些人会讲,有些人不会讲。作家,不过是懂得讲母语情感形态的那类人而已。现在,面对童喜喜的一片赤诚,我自己倒应该反思反思。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灿烂、最伟大的民族语言。因此,产生了我们民族古老、丰富、灿烂、伟大的文学,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捍卫、继承和弘扬这个传统,不光是作家的事情,更是每一个人的事情。作家只是这种文化的传递者、火炬手,而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创造的生活,才是文学的生命源泉,才汇成我们文学的历史长河。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具有对自己母语感悟的潜质,都具有文学的潜质。把他们的潜质开掘出来,激发出来,使我们每一个母语的使用者内心和精神更加丰富、健康,更具有创造力,是我们文学教育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职能。文学教育,应该被看作是和自己母语血脉相连的必修课,也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感悟力、想象力以及精神品质的必修课。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张应该从儿童时期就要抓起。
童喜喜显然是这个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她所组织的乡村学校阅读活动,一定是文学教育的理念在儿童阅读中的生动实践。作家搞文学教育的优势,别人无法取代。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放弃写畅销书,不辞劳苦,全身心地投身组织乡村儿童阅读工作,甚至探索创造了“说写课程”这种有效的读写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看得出,她在文学教育方面相当用心,下了大功夫。她的责任、她的爱心、她的精神、她的奉献,都融进了她的心血里。相信她工作过的这一百个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一定会记住她的好。这些在幼小心灵早早埋下文学种子的孩子们,长大后,不一定要当作家当诗人,但他们一定会更敬畏我们的母语,也一定会更敬畏伟大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传统。无论他们做什么,文学的种子一定会在他们心里开出美丽的情感思想精神的花朵。如果这样,我们的文学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对文学教育是外行,不知这样理解童喜喜的文学教育,说得对不对。不管怎样理解,我都会说,像她这样的作家,像她这样的文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一些。愿她这颗文学之心永远在生活中跳动,愿她带出来的孩子们都获得和她一样的文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