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和标准化是机械行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智能制造的根基。本书通过合理安排内容,从认识标准和使用标准,到制定标准,再到标准的实施,将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标准贯穿其中,旨在让读者明确标准的概念,养成遵守标准的习惯,掌握标准的应用方法,提高标准的应用能力,实现读者在学校和企业间的无缝对接。本书从标准的概念、体系入手,讲解常用机械制造相关标准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以及现有三维建模、装配、工程图和数字化定义的相关标准及其应用,说明标准文本的撰写要求,最后介绍了企业标准的内容,制定实施标准的流程。通过从认识到应用、从使用到制定的讲授方法,使读者逐步实现对标准的全方位掌握。本书适合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作为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李春燕,河海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硕士,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工作,发动机工程师;2007年2月至今在盐城工学院任教,副教授。(1)《PMI技术与三维标注》教材,获得2013年教育部与西门子产学研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材改革项目立项,2015年出版;(2)主持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6057――轮式拖拉机设计流程智能化重构的关键技术研究,20-30马力机械液压无级变速拖拉机研制;(3)参与企业服务,为马恒达悦达(盐城)拖拉机有限公司完成设计信息化项目,横向项目;(4)发表科研论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5项;
目 录
第1章 标准化的概念和发展\t(1)
1.1 标准化的发展历程\t(1)
1.2 标准化的定义和属性\t(4)
1.2.1 术语和定义\t(4)
1.2.2 标准化的目的和层次\t(4)
1.2.3 标准化的形式\t(4)
1.3 标准的定义和属性\t(5)
1.3.1 术语和定义\t(5)
1.3.2 标准的分类\t(6)
1.3.3 标准的等级及其代号\t(6)
1.4 标准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t(8)
1.5 学习和研究标准的意义\t(9)
习题\t(10)
第2章 互换性与优先数\t(11)
2.1 互换性\t(11)
2.1.1 互换性的起源\t(11)
2.1.2 互换性的含义和分类\t(11)
2.1.3 互换性的意义\t(12)
2.2 零件的误差和公差\t(12)
2.2.1 误差与公差\t(12)
2.2.2 加工误差\t(12)
2.2.3 公差\t(14)
2.2.4 公差与误差的区别和联系\t(14)
2.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t(14)
习题\t(17)
第3章 极限、公差与配合\t(18)
3.1 有关孔、轴及尺寸的术语和定义\t(18)
3.2 有关偏差和公差的定义\t(19)
3.3 有关配合的定义\t(20)
3.4 标准公差系列\t(22)
3.5 基本偏差\t(24)
3.6 配合制\t(25)
3.7 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t(30)
3.8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t(32)
习题\t(34)
第4章 几何公差\t(35)
4.1 有关术语及定义\t(35)
4.2 几何公差的特征、符号和标注\t(36)
4.3 几何公差的定义\t(39)
4.3.1 形状公差\t(39)
4.3.2 方向公差\t(43)
4.3.3 位置公差\t(49)
4.3.4 跳动公差\t(52)
4.4 公差原则\t(54)
4.4.1 术语和定义\t(54)
4.4.2 独立原则\t(54)
4.4.3 相关要求\t(55)
4.5 几何公差的选择\t(57)
习题\t(59)
第5章 表面粗糙度\t(60)
5.1 概述\t(60)
5.1.1 表面轮廓概述\t(60)
5.1.2 表面粗糙度概述\t(61)
5.1.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t(61)
5.2 一般术语\t(62)
5.2.1 取样长度\t(62)
5.2.2 评定长度\t(62)
5.2.3 中线\t(62)
5.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t(63)
5.3.1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t(63)
5.3.2 最大轮廓高度\t(63)
5.3.3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t(64)
5.4 评定参数的数值规定与选择\t(64)
5.5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t(65)
5.5.1 表面粗糙度符号\t(65)
5.5.2 表面粗糙度代号\t(66)
5.5.3 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t(66)
习题\t(68)
第6章 三维设计建模\t(69)
6.1 三维建模通用要求\t(69)
6.1.1 有关术语和定义\t(69)
6.1.2 三维数字模型的分类\t(70)
6.1.3 三维数字模型的构成\t(70)
6.1.4 三维建模通用要求\t(70)
6.1.5 三维数字模型文件的命名原则\t(70)
6.1.6 三维数字模型检查\t(71)
6.1.7 三维数字模型管理要求\t(71)
6.2 三维零件建模\t(71)
6.2.1 有关术语和定义\t(71)
6.2.2 总体原则和总体要求\t(72)
6.2.3 建模一般原则\t(73)
6.2.4 详细要求\t(73)
6.2.5 模型简化\t(80)
6.2.6 模型检查\t(81)
6.2.7 模型发布与应用\t(81)
6.3 装配要求\t(81)
6.3.1 有关术语和定义\t(81)
6.3.2 通用原则\t(81)
6.3.3 总体要求\t(82)
6.3.4 装配层级定义原则\t(82)
6.3.5 装配约束的总体要求\t(82)
6.3.6 装配结构树的管理要求\t(84)
6.3.7 装配建模的详细要求\t(84)
6.3.8 装配模型的封装\t(87)
6.4 数字样机\t(87)
6.4.1 有关术语和定义\t(87)
6.4.2 数字样机分类\t(87)
6.4.3 数字样机构成\t(87)
6.4.4 数字样机建构总体要求\t(88)
6.4.5 数字样机构建详细要求\t(89)
6.4.6 数字样机应用\t(90)
习题\t(91)
第7章 三维设计制图\t(92)
7.1 制图要求\t(92)
7.1.1 有关术语和定义\t(92)
7.1.2 总体要求\t(93)
7.1.3 一般要求\t(93)
7.1.4 数据集识别与控制\t(94)
7.2 图样配置\t(94)
7.2.1 图纸幅面和格式\t(94)
7.2.2 标题栏\t(96)
7.2.3 明细栏\t(96)
7.2.4 附加符号\t(97)
7.2.5 复制图的折叠方法\t(97)
7.3 设定要求\t(98)
7.3.1 比例\t(98)
7.3.2 字体\t(98)
7.3.3 图线\t(99)
7.4 画法要求\t(100)
7.4.1 视图\t(100)
7.4.2 剖视图和断面图\t(102)
7.5 尺寸和公差注释\t(104)
7.5.1 尺寸注释\t(104)
7.5.2 公差注释\t(106)
7.6 指引线和基准线\t(107)
7.6.1 指引线的表达\t(107)
7.6.2 基准线的表达\t(107)
7.6.3 注语的表达\t(108)
7.6.4 指引线和基准线应用说明\t(108)
7.6.5 三维装配图中指引线与基准线的要求与编排方法\t(109)
7.7 设计符号\t(110)
7.7.1 几何公差的应用\t(110)
7.7.2 表面结构的表示\t(111)
习题\t(111)
第8章 结构特征和标准件\t(113)
8.1 螺纹\t(113)
8.2 螺栓\t(115)
8.3 螺母\t(116)
8.4 垫圈\t(117)
8.5 双头螺柱\t(118)
8.6 螺钉\t(118)
8.7 键和花键连接\t(119)
8.8 销连接\t(120)
8.9 滚动轴承\t(121)
8.10 弹簧\t(122)
8.11 行业标准件\t(123)
习题\t(123)
第9章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范\t(125)
9.1 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和原则\t(125)
9.1.1 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t(125)
9.1.2 标准编写的原则\t(125)
9.2 标准的结构\t(126)
9.2.1 标准内容的划分\t(126)
9.2.2 标准的层次\t(127)
9.3 标准的主体要素\t(128)
9.3.1 封面\t(128)
9.3.2 目次\t(129)
9.3.3 前言\t(129)
9.3.4 引言\t(130)
9.3.5 范围\t(130)
9.3.6 引用文件\t(131)
9.3.7 术语和定义\t(131)
9.3.8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t(132)
9.3.9 分类、标记和编码\t(132)
9.3.10 要求\t(132)
9.3.11 附录\t(132)
9.3.12 参考文献\t(132)
9.3.13 索引\t(133)
9.3.14 标准的终结线\t(133)
9.4 要素的表述及编写规则\t(133)
9.4.1 条款表示所用的助动词\t(133)
9.4.2 提及标准本身的具体内容\t(134)
9.4.3 图\t(134)
9.4.4 表\t(134)
9.4.5 标准中的注\t(134)
9.4.6 重要提示\t(135)
9.5 采用国际标准\t(135)
9.5.1 采用国际标准的定义\t(135)
9.5.2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划分\t(135)
9.5.3 编写内容\t(136)
习题\t(137)
第10章 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制定和实施\t(138)
10.1 企业标准体系\t(138)
10.1.1 构建企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t(138)
10.1.2 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t(140)
10.1.3 企业标准明细表\t(142)
10.2 产品设计知识的获取和应用\t(142)
10.2.1 产品设计知识的获取\t(142)
10.2.2 知识的表示和处理\t(143)
10.2.3 标准的信息化―二次开发技术\t(145)
10.3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t(146)
10.3.1 标准的制定原则和范围\t(146)
10.3.2 标准的制定程序\t(146)
10.3.3 实施标准、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t(147)
习题\t(148)
参考文献\t(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