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话/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定 价:25 元
丛书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 作者:[清] 陆以湉 著,柳长华,吴少祯 编,成莉 注
- 出版时间:2020/7/1
- ISBN:9787521417296
-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49.49
- 页码:14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缔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最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陆以湉,字敬安,号定甫,浙江桐乡人。陆以湉幼年攻读四书五经,20余岁即教授生徒。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读书广博,凡民生物理、医药均有所涉及。生平多闻博识,后因其弟患伏暑,医生误诊为伤寒而死;其子患内风,以外风误治而亡,所以专心钻研医道,造诣甚精。陆氏临床经验丰富,精通内、外、妇、儿各科,重视辨证施治.提倡博学潜研,术业专精,值得后人学习。主要著作有《冷庐医话》5卷(1858年)、《冷庐杂识》8卷(1856年)和《再续名医类案》。
卷一
医范
医鉴
慎疾
保生
慎药
求医
诊法
脉
用药
卷二
古人
今人
古书
今书
卷三
形体
中风闭脱辨
伤寒
阴证阳证辨
暑
暑风
霍乱转筋(俗称吊脚痧)
热
热入心胞
疫
痧
疟
三阴疟
痢
泻
疝
咳嗽
吐
头痛
胁痛
腹痛
肝病
七情
不寐
卷四
吐血
诸血
汗
疸
肿
消渴
伤食
邪祟
耳
目
喉
舌
齿
腿
杂病
妇科
胎产
乳
卷五
幼科
痘
疳
外科
疗
针灸
药品
食忌
酒
鸦片烟
杂方
质正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