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我思:西索德语研究七十掠影》一共收录21篇优秀论文于“文学研究”栏目,6篇优秀论文于“德语教学法与德国教育研究”栏目,3篇优秀论文于“语言学问题研究”栏目,11篇优秀论文于“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栏目。“文学研究”栏目中的论文研究范围广博,既有对名家名篇、创作技巧的解读,又有对文学流派、文学翻译及传播的探讨;“德语教学法与德国教育研究”栏目中的论文涵盖实践与理念两个层面的思考探索;“语言学问题研究”栏目中的论文专注于具体语言学现象的剖析,并延展至对词典编篡问题的探讨;“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栏目中的论文涉及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着力打造的新研究方向,其内容更是精彩纷呈,德语和瑞典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均成为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11月的上海俄文学校。1950年11月,上海俄文学校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科学校”,在增设英语班的同时,学校组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至1952年8月,学校已设立俄、英、缅甸、越南和印尼五个语种的专业。1952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之后,东方语言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校遂只设俄语专业。195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德语和法语专业。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建立于1956年,与英语和法语专业共同组建西语系。1961年,英语单独建系。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合并成立新的西语系。1964年,德语和法语专业组建德法系。1981年,德语专业单独建系。1995年6月,德语、法语和西语三个专业合并为西方语学院。2005年6月,因发展需要,学校撤去了西方语学院,德语专业恢复独立系级建制,并于2007年增设瑞典语专业。上外德语专业现由德语和瑞典语两个学科组成。为适应国家与地区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和国际间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强劲的交流与合作需求,在德语/英语双语培养模式之外,学校不断拓宽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口径。1999年,学校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合作,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立“德语经济复合型专业”,该项目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2019年,上外德语专业开始实施德语/经济学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上外德语专业于1979年建立硕士学位点,并于199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在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框架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因此,上外德语专业目前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在过去的近七十年间,经过一代代德语专业教师和相关外国专家的努力,上外德语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德语专业人才与德语/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截至2019年7月,上外德语专业毕业生为2920人。其中有专科生42人,本科生2675人(含瑞典语专业毕业生),硕士276人,博士65人,博士后1人。目前,在德语专业的在校学生中,本科生有322人(含瑞典语专业本科生15人),硕士生有49人,博士生有34人(含延期毕业博士生)。
上外德语专业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此外,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框架下,上外德语专业列属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A类),并于2017年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019年,上外德语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实效,先后获得上海市多项党建工作奖励,德语专业学生党支部于2018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德语专业党总支于2019年入选“上海市党建标杆院系”和教育部“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上外德语专业在德语文学研究、德语文学与哲学翻译、德语词典与教材编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科研项目研究和对外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项目方面也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乃中国德语研究之先锋,德语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之重镇。
我们辑成、出版一个整体框架下的两部学术论文集——《悠悠我思——西索德语研究七十掠影》与《德音不忘——西索德语研究七十掠影》,意在精要展现前辈学者的科研成果、在岗德语和瑞典语教师的学术成绩与德语学科博士生的学习心得,从而在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之间,在德语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深化乃至跨学科研究的拓展之间,约略呈现上外德语研究的历史风貌、彰显德语学科几代学人可贵的学术追求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努力,同时展示瑞典语学科独特的学术姿态,为德语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和德语与瑞典语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贡献绵薄之力,并以此向上海外国语大学七十华诞献礼。
两部论文集的主标题——“悠悠我思”和“德音不忘”——分别采自《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与《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这两句话用在此处并不表相思之苦和艳羡之情,而是在字符层面借以托义,即借指在学术探求中的上下思索和回顾与瞻望中的思想印痕。两部论集分别辑录德语学科文学、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研究、区域和国别研究等类别的学术论文,同时兼收瑞典语学科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少量文章。两书中的作者包括学科在编师资、荣退师长和部分博士生,论文主体系作者自采,小部分德语系荣退老教师的论文摘选自已由德语系编辑出版的四辑《日耳曼学论文集》。两卷论文集栏目相近,编辑体例整体一致,只在主题、视角与观点间求取差异性和丰富性。
《悠悠我思》一共收录21篇优秀论文于“文学研究”栏目,6篇优秀论文于“德语教学法与德国教育研究”栏目,3篇优秀论文于“语言学问题研究”栏目,11篇优秀论文于“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栏目。“文学研究”栏目中的论文研究范围广博,既有对名家名篇、创作技巧的解读,又有对文学流派、文学翻译及传播的探讨;“德语教学法与德国教育研究”栏目中的论文涵盖实践与理念两个层面的思考探索;“语言学问题研究”栏目中的论文专注于具体语言学现象的剖析,并延展至对词典编篡问题的探讨;“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栏目中的论文涉及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着力打造的新研究方向,其内容更是精彩纷呈,德语和瑞典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均成为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囿于论文集篇幅所限,我们撷萃上外德语系前辈学者、现任教师和部分优秀博士生之研究佳作,展示他们的渊深学养,树立典范。
陈壮鹰,教授、博士(瑞士伯尔尼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学位),上外一级学科骨干,博士生导师。上外德语系主任,上外德国教育科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外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优秀研究生论文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及文学理论、德语诗韵学、德语国家诗歌研究、德汉同声传译。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0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上海市及教育部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国际合作项目2项。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谢建文,1984年和1996年分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9次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常务副主任,上外一级学科骨干,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暨教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译研网德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教育部多个类别通讯评审,多家学术期刊编委或通讯评审,武汉大学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完成所主持或独立承担的校级、上海市、教育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现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项目总协调人兼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上海市哲社项目和其他类别项目计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4部(主编/副主编)和文学译著6部(含合译),发表书评、科技论文译文等42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8篇为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或收录。曾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