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之心/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第八辑》真实记录了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开拓进取、不懈探索地震预测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心路历程。他们不忘初心,传承使命,欣然命笔,真抒胸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国地震事业的开拓者,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们用他们饱含深情的笔墨还原了他们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记录下了他们“测地研震的事业”。这本书是那样的吸引我,让我一鼓作气仔细读完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书中作者们从不同的人生视角回忆和记录了地震工作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者的工作历程和心理感受,呈现了那个时代宏大的立体画卷,让人忍俊不禁、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预测之心》一书真实记录了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开拓进取、不懈探索地震预测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心路历程。他们不忘初心,传承使命,欣然命笔,真抒胸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国地震事业的开拓者,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们用他们饱含深情的笔墨还原了他们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记录下了他们“测地研震的事业”。这本书是那样的吸引我,让我一鼓作气仔细读完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书中作者们从不同的人生视角回忆和记录了地震工作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者的工作历程和心理感受,呈现了那个时代宏大的立体画卷,让人忍俊不禁、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书中作者们详细记述了1966年河北邢台6.8级、7.2级地震前后中国地震预报事业开端的情况,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到艰苦的地震现场,开始了对中国地震事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开始探索地震预报的学科、方法和技术。他们对周恩来总理多次到邢台地震现场的情景记忆犹新,周恩来总理对地震工作者的希望成为了他们终生的科学追求,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科学精神。老师和前辈们是我们这一代,也是年轻地震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书中记载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9年岫岩5.4级等成功预报地震的情况,也记述了1976年唐山7.8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预报失败的痛苦感受,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当时开展的工作细节、观测资料变化分析和科学争论都进行了叙述,这些历史的记忆,让我身临其境,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可以确定这些历史记忆将十分珍贵,愈久弥新。
书中也记述了老一辈专家年轻时在地震观测台站工作的经历,他们以苦为乐、以事业为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地震台站的观测工作是整个地震工作的基础,没有地震台站就不可能获得一手的地下有关变化的数据,没有数据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研究将是空中楼阁。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监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利用网络、卫星传输数据,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越来越多,但地震台站观测人员的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能丢,是我们地震事业砥砺前行的推动力。
书中作者对地震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回忆文章也十分令人难忘,包括攀枝花大爆破、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留学经历和早期的学术交流,等等。可以看到地震科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是在全球平台上开始的。今天,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老一代地震工作者为榜样,扎实推进地震科学的进步和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贡献一切。
“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记周总理这一指示的前前后后
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斐然的业绩鞠躬尽瘁的人生
——怀念梅世蓉先生
回忆陈鑫连和地震重大工程
1971年渡口万吨级大爆破
对钱学森老师的怀念与感恩
与地震预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地震预报之梦
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探索
兰州所记忆片断
GPS与形变前兆探寻经历回顾
邢台地震的日日夜夜
难以忘怀的记忆
奉献者之歌
唐山地震发生之后
辽宁岫岩地震短临预测亲历记
拓宽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风景这边独好
——忆突击建设重庆地震台
地震预测往事
从崇山峻岭到万里海疆
地震预测是我一生的追求
峥嵘岁月著春秋
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
值得一提的往事
多彩人生宠辱不惊
——记“中国妇女慈善奖”典范奖获得者沈奉真
国务院参事沈梦培
总理,请您笑一笑
开拓者的脚印 奉献者的情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