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一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并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恒。
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十分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听从梁先生建议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痴迷一生。妈妈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妈妈从小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意创性。这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高晓松
序 言
2004年初夏,正是杨柳青青近却无的季节,我,我丈夫黄二陶和我弟弟张克澄,我的一儿一女高晓松、高晓江,弟弟的大女儿张姗姗等六人带着爸爸妈妈的骨灰和在照澜院买的一束红玫瑰花,来到清华园一湾水池边。池中的荷叶还没露出尖尖的角,水面上只漂浮着一片片翠绿的睡莲叶子。粉红色的莲花静静地依傍在叶子边上,一派平和。我指着汉白玉罗锅桥的东侧建议道:“就在这里怎么样?”“好啊。”弟弟同意了。
妈妈曾在遗嘱中说,要把她葬在圆明园的湖里。爸爸也明确表示不要墓地。“一人占一块地,再过若干年,地球就成了大坟场了。再说,你们还记得墓地在哪里,你们的孩子就未必记得了,孩子的孩子呢?”爸爸如是说。
遵照父母的意愿,我们决定将妈妈的骨灰从八宝山取回来,把爸爸的骨灰从玉兰树底下起出来,合在一起,掺上玫瑰花瓣撒在水里。
仪式开始了,我们找了个枝叶繁茂,又带着一朵莲花的去处,每人抓起一把骨灰,再加几片鲜红的花瓣,带着一丝怀念,些许忧伤,将他们慢慢地撒在水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张伯伯张伯母),愿你们在洁净的湖水里与花为伍,结鱼为伴,好好休息,尽情享乐吧。”
那些灰听话地纷纷扬扬钻入水里不见了,只有花瓣漂浮在湖面之上,久久不曾散去。
是夜星光灿烂。
天空中多了两颗明亮的星。
张克群
第一章 生逢乱世苦难童年
1911年3月18日,那一年是辛亥年。陆秀珍(陆士嘉)诞生在苏州知府衙门的内宅——狮子林里。六个月后,血色之夜上演了,阎锡山率造反的士兵冲进巡抚衙门进行屠杀,陆光熙的妻子施桐君
在仆人的帮助下,抱着一个女婴在茫茫夜色中逃走。这个女婴就是陆钟琦的孙女,名叫陆秀珍(陆士嘉)。
第二章 孜孜不倦勤奋读书
三个小姑娘就坐在操场的长凳子上热烈地畅想开了。从居里夫人说到李清照,这也是陆秀珍(陆士嘉)喜欢的一个词人,甚至武则天。
她们得出结论:女人要想不被人瞧不起,就得努力,加倍地努力。然后,三个人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学理科,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第三章 负笈远渡海外求学
耳听着已经不远的隆隆炮声,眼见着贴有太阳旗的日本飞机在头顶上盘旋,两个人真是愁肠百结:一方面是舍不得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且国难当头理应效力乃至赴死疆场;另一方面从小就立下的
科学强国、工业救国的志向眼看就要起步了,又不愿放弃。就这样,带着满腔的悲愤和矛盾,他们踏上了异国求学的路。
第四章 双子之星诲人不倦
流体力学牵涉到飞机制造,时值“二战”前夕的敏感时期,因此外国人,尤其是作为德国敌国的中国人是不被允许进实验室的。这对于很多课题都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陆士嘉来说造成了很大困
难。但陆士嘉凭着过硬的数学底子和缜密的分析能力,硬是用理论计算的办法处理了一个复杂的流体力学问题。把这一计算结果拿到实验室,竟然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令普朗特教授高兴之极,逢人便夸他这个中国女弟子。
第五章 大爱无痕境界高远
逢年过节,陆士嘉总是让孩子给清华校内一些送报、种花的工人送去“过节费”。在报上看见兰考人民生活困难,她寄钱;某地发水灾,她寄钱;闹地震,她寄钱。而且从不署名,或落款“一名人大代表”。可她自己的生活却简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第六章 灿若星河回归天堂
没有来得及对亲人说些什么,没有来得及对她挂牵着的学生嘱咐什么,陆士嘉安安静静地走了,如同平日的寡言少语,如同平日的与世无争,如同平日的安静面对。1986年8月29日,陆士嘉脚踏
实地、无愧无悔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附录一 陆士嘉讣告
附录二 钱学森在纪念陆士嘉教授逝世一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附录三 士嘉书院博雅导师高晓松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附录四 陆士嘉主要学术著作
附录五 陆士嘉遗嘱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