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2 元
丛书名:新形态教材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周德庆 著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040521979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Q93
- 页码:37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4
- 开本:16开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保持第3版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实了本学科近年来进展较快的一些前沿热点,如耐药菌、基因编辑、人体微生物组和免疫应答机理等新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以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进化分类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分10章全面、系统地讲清概念、阐明规律、充实知识、联系实际。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具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表达简明等特点。书中提供了大量自创的直观、形象的表解和图、表,易读利记。此外,各章后的复习思考题、书后的附录(有关教学评估的八项指标),以及配套的网上数字课程资源等内容,都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理工、农林、环境、医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研究以及相关管理、生产和应用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特点:
首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著作类)
第3版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4版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的第3版曾有幸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该版自2011年问世后不久,又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的荣誉。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蒙广大同行和青年学生等的厚爱,至今已加印19次,总印数超40万册,由此,更令笔者深感责任之重。为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并更好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要,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王莉副编审等的关心和鼓励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今天总算完成了新版的修订、补充和更新的任务。
本版是在前三版的基础上,继续遵循和拓展原有的编写宗旨,努力做好一人独撰,体系稳定,概念清晰,重视基础,紧跟前沿,数据翔实,阐述简炼,易学助记,教学两宜和力创特色等。相信初学者只要通过常规的学习,必能更好地熟记一大批常用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和名称,获得较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并能了解主要的前沿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还望能对本学科的轮廓和架构——教学大纲和学科体系有良好的理解,进而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手的热情。
笔者认为,-套科学性较强且结构稳定的学科体系,对教学双方都极其重要。故从早年起,笔者就对国内外有关教材作了些调查和比较。通过半个多世纪来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等实践,更进一步加深了认识。相信这对于长期使用本教材的师生而言,还会带来较多的方便。
基础课教材在保持较高稳定性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注意其先进性。笔者尽其所能,努力跟踪。书中反映的耐药菌及其对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原理,人体正常菌群与健康,免疫细胞与免疫反应研究的进展,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动向等,都是有关的实例。此外,在书后的结束语“微生物学的展望”中,还对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方向作了综述,借以开阔读者的思路和视野。
鉴于科学数据的重要性,笔者在书中汇集了较丰富的本学科基本数据、重要数据、最新数据和珍稀数据,以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兴趣和应用。
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并将会愈演愈烈的,不利于学生们基础课学习的“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形势,作者感到自己有责任探索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方法。几十年来,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能把“多而杂”的信息,通过归纳、抽提和升华,使之尽可能转化成“少而精”的知识、规律甚至理论,以达到能让初学者“看得懂、悟得深、记得牢、用得来”的效果。通过简明化、醒目化、通俗化、情趣化、图像化、表格化、表解化、类比化或系统化等方式,不但起到了信息的减量提质等效果,还可让我们从“两脚书柜”或“硬盘人…‘U盘人”的记忆重压下解放出来。书中有关实例极多,例如,微生物的定义(表解),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标题醒目化,内容系统化),细菌细胞的模式构造(设计模式图),四大类微生物细胞与菌落形态的比较(归纳,升华),病毒各个大类的区分(表解),设计培养基的四原则和四方法(归纳,升华),生物氧化的三形式、三功能和三阶段(归纳,升华),微生物培养法概貌(归纳),诱变育种五环节(表解),菌种保藏法大观(表解,升华),以及生物间相互关系的九种排列组合(系统化,易记),等等。
本书自1993年正式出版(此前曾以讲义形式与同行交流了20年)以来,已连续发行了3版,其间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的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荣誉。饮水思源,作者始终心怀一份感恩之情,深切感谢成书和选用过程中所有给予过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的领导、师长、读者和亲友,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历届领导,特别是程名芬、林金安和吴雪梅编审,历任编校人员;广大使用本教材的同行、朋友和学生;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徐士菊、周韧棱和周韧刚的一贯支持和帮助。
我从小自感禀赋平平,唯有专注、勤奋和坚守才可能在某一事业上略有所成。故对“终生掘一井”和“板凳要坐十年冷”之类的说教甚感合拍。自1953年秋进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并有幸选择当时国内刚设置一年的微生物学专业(当年还称“专门化”)后,微生物学就成了我终生的“伴侣”和至爱,并愿矢志不渝地坚守常人所不太愿意的微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岗位,以致直到退休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仍乐此不疲,似乎已可称得上同行中为数不多的“铁杆教书匠”了!与此同时,这一甜蜜的事业也不时为我带来“无心插柳柳成荫”之类的意外惊喜和许多“副产品”。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今天,年逾八旬的我,已到了应向广大同行、朋友、学生和读者们作告辞的时候了!我想,留下这本“第4版”,或许就是献给大家的一份最合适的告别礼物了。笔者确信,我们共同挚爱的微生物学及相关事业,必将随着伟大祖国“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向前,其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宽广、灿烂、辉煌!
周德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系主任、浙江万里学院生命科学系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微生物学教学指导组组长、第二届全国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是我国微生物学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开设微生物学有关课程10余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70余篇,著译教材等约50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国家、部级和上海市奖励10余项。
绪论 微生物与人类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 蓝细菌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枝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酵母菌的菌落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真菌的孢子
四、霉菌的菌落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一节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二、病毒的分类
三、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卫星病毒
四、卫星RNA
五、朊病毒
第三节 病毒与应用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三、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转运
四、基团转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种类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一、自养微生物的C02固定
二、生物同氮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二、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二、氧气
三、pH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一、实验室培养法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四、CRISPR与基因编辑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菌种的保藏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一、碳素循环
二、氮素循环
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四、磷素循环
……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第十一章 微生物学的展望
附录 谈谈“评教八率”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