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俗易懂,随用随查:精炼的白话译文,让所有读者都能轻松读懂,随用随查,方便实用。
2.图解全面,清晰直观:千张彩色手绘图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千张经典古图简洁生动、古朴大方。
3.解读生动,蕴含趣味:不论是本草的传说还是小故事或是药名和药性的考证,都鉴证着本草背后的文化内涵、医用价值。
前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经典著作。
传统中药里也包含动物类和矿物类等其他种类药物,但植物类占绝大多数。如本书中所录药物共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 种。因此,“本草”在古代成为中药的代称,“本草经”之称由此而来。本书撰写约在战国时期,其作者不可考。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 ……,尝味草木,宣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使人认为本书作者为神农氏,因此本书被称为《神农本草经》。后人学者对其作者也有其他观点, 但均无考据。历史上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先祖, 与其说他是卓越的个体,不如说他是我国古代先人集体智慧的代表。我们对大自然万物及其和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认识,贯穿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始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神农本草经》也算名副其实。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关于药物的总论,二至四卷为药物各论。
在总论部分,提出了药物按照药效和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另外,和《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类似,本书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喻,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法则。书中对药物性味也有详尽的描述,指出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咸、甘、苦、辛五味”,它们是药物的基本性质,在使用中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药物相互配伍选择需参考药性的生克关系,了解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形成中药组方。
在药物各论部分,共载药物共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药性相对平和的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可以长期服用,既能保健防病又能强身延年;中品120种,药性相对上品较强,表现为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有补养和祛病的双重功效,但一般不适宜长期服用;下品125种,药性猛烈,克伐正气,表现为有毒或剧毒,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用量和用法需严格控制,一般要在专业医生的临床处方指导下,按照病邪的症候特点使用。
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神农本草经》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在道家“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收入了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丹砂、雄黄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如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泻“久服……能行水上”, 而以我们现代观点来看,这些显然是荒谬的。但书中对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 总体上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书中提出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它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成为传统中医药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神农本草经》文字精练古朴,却将中药理论精髓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该书不仅是中药学的开山和扛鼎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国学中的一枝奇葩。
《神农本草经》原本早已失传,但由于它对药物学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历史上不少药学著作都采录过它的原文,从而其内容得以被辗转抄录保存。而在后世采录过程中,每一次都会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挥和补充, 这使不同辑本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本书主要依据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同时参考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马继兴版《神农本草经辑注》,对各味药物的描述参考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本草卷》。
本书为大众科普版本,内容结构上除了对原文翻译并对药物性状进行简单描述,还穿插了一些中药的传说和小故事,以使读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文学性和趣味性的阅读体验。由于编者的认识水平有限,如有解释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见谅。另外,本书内容仅供对健康或传统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学习参考,所涉及药物还请在专业医生的临床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