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大学物理学(上册)》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强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理工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而编写的应用大学物理学教材。全书共有8篇16章,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内容为第一篇大学物理实验基本知识和2个物理实验,第二篇力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5个力学实验,第三篇振动与波动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2个振动与波动实验,第四篇热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3个热学实验;下册内容为第五篇电磁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10个电磁学实验,第六篇光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6个光学实验,第七篇近代物理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4个近代物理实验,第八篇开设15个设计性实验。该书配有适当的练习题,并附有答案。
《应用大学物理学(上册)》可作为普通高校和应用型大学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学课程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出,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探讨工程教育新模式的深入,以及高等学校工程专业认证的兴起等,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编写了应用大学物理学教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大学物理学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大学物理学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满足2010年版的两个“基本要求”,而且特别强调了大学物理学理论在工程技术和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本书以激发学生创新思想、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出发点,将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融于一体,突出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书对复杂的物理理论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进行了简化,或用小字、*号、附录形式编排,作为教师选讲或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内容。每一篇中都包括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内容。物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突出了物理知识在工程技术和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书基本实现了物理理论、物理实验技能、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
本书是按照模块进行编写的,每一模块既能独立教学又能保证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于不同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读者可以选择需要的内容学习。这对于学时数不同的专业而言,具有灵活机动性,保证了各专业学生物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全书共有8篇16章,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内容为第一篇大学物理实验基本知识和2个物理实验,第二篇力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5个力学实验,第三篇振动与波动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2个振动与波动实验,第四篇热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3个热学实验;下册内容为第五篇电磁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10个电磁学实验,第六篇光学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6个光学实验,第七篇近代物理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4个近代物理实验,第八篇开设15个设计性实验。
本书可作为教学时数为90(实验30学时、理论60学时)~180(实验60学时、理论120学时)大学物理学课程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由张昌莘负责策划、编写大纲、统稿和定稿。张-昌莘编写第1章、第7章、第8章和第15章;朱伟玲编写第5章、第6章、第12章和第13章;于军和吴登平编写第9章和第10章;胡素梅编写第11章和第14章;陆霁编写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张昌莘、方运良和邓锂强负责各章物理实验的编写与审稿工作。王晓芳参与第5章和第6章的编写,何颖君参与第12章和第13章的编写,陈海波参与第11章和第14章的编写,韩太坤、梁一机、车囿达、赖国霞、祁玲敏、徐祥福参与部分物理实验的编写。
将物理实验、物理理论融于一体而编写应用大学物理学教材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深入推进理工类基础课程改革”的一项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兄弟院校老师编写的相关教材并进行了引用;教材的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