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草地普查以地面调查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主要手段。草地普查分外业和内业两部分工作内容,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完成了74个县(区)的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2014年,普查工作全部结束。在此期间,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派专人先后两次前往内蒙古检查内业工作开展情况。2014年9月28~29日,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在拉萨召开全区第二次草地普查成果初步审核会议,组织了7个地(市)行政公署(市)分管副专员(市长)、农牧局长及墨竹工卡县等草地面积较大的15个县相关人员与有关专家对普查数据进行了初审评价之后,对成果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西藏高原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占据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西藏作为世界上独特环境的地域单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宽谷和湖盆等自然景观。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结构及其功能系统。处于世界“第三极”的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是西藏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资源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草地生态系统是世界陆地占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且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能和多功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西藏草地不但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而且在世界绿色基因库和生态安全屏障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藏草地资源与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藏草地辽阔而丰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2.45%。但这里气候寒冷、干旱、缺氧,高寒环境分布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92%以上,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同胞,具有适应环境和饲养家畜的丰富经验,并具有最纯朴及古老的生态文化。西藏草地资源分布地域跨度大,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而多种多样,造就了复杂、众多的草地类型,并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及垂直地带分布特点。西藏草地类型在全国18大类草地中占有17大类,其中高寒草地占全国高寒草地比例最高,约占全国高寒草地面积的68.27%。高寒草地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西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出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以及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与此同时西藏草地资源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在全球性生态环境变差甚至恶化的今天,人类对“世界屋脊”和“江河源”草地生态系统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草地资源具有动态性、有限性及脆弱性的特性,草地数量、质量及结构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准确掌握草地的本底现状和变化趋势,对草地资源与生态的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及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藏本底调查及草地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科学院先后组成了4次综合科学考察队,重点调查了相关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其中草地考察是重要的方面。1985-1987年,由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组织,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湖北、四川等省份的援藏队,以及甘肃、四川等省份的研究所开展的全区范围草地资源调查,可称为西藏自治区第一次草地普查。该普查初步查清了区域内草地类型面积、生产力等状况,为区域草地畜牧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时至今日,距离20世纪80年代西藏草地普查已有近30年的时间跨度,草地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基础数据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时的数据已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生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鉴于上述情况,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加强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与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尽快摸清家底,掌握草地动态变化,更新本底数据,决定于2011-2014年开展第二次西藏全境草地资源普查工作。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的指导和协调下,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委托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承担并完成了本次普查工作。
本次草地普查以地面调查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主要手段。草地普查分外业和内业两部分工作内容,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完成了74个县(区)的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2014年,普查工作全部结束。在此期间,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派专人先后两次前往内蒙古检查内业工作开展情况。2014年9月28~29日,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在拉萨召开全区第二次草地普查成果初步审核会议,组织了7个地(市)行政公署(市)分管副专员(市长)、农牧局长及墨竹工卡县等草地面积较大的15个县相关人员与有关专家对普查数据进行了初审评价之后,对成果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草地普查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精心组织,各,地区(市)和县(区)农牧局积极配合,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武素功先生生前亲赴野外进行指导,并鉴定了部分植物标本。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谷安琳先生亲临阿里等地区对野外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鉴定了部分植物标本,对西藏草地分类系统的制定和草地普查的内业工作给予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刘起先生对西藏草地普查的内业工作和草地分类系统的制定给予指导。本次普查得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杨永平先生、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院薛世明先生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宪洲教授的支持和指导。参与本次草地普查工作的还有内蒙古农业大学、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西藏自治区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全区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及学员。
2015年12月21~22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四川省成都市组织召开全区第二次草地普查成果验收会,会议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西藏自治区农牧学院有关专家和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统计局、气象局相关负责同志组成验收组,对全区第二次草地普查成果进行了全面验收。验收组认为,西藏第二次草地普查技术路线正确、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实施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完整、结果可靠,项目承担单位圆满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任务,验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西藏自治区政府、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对西藏第二次草地普查成果验收会议高度重视,自治区副主席坚参、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和发展计划司副司长陈章全莅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达瓦次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在验收基础上,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对草地普查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西藏自治区第二次草地普查中,得到武素功、谷安琳、刘起、杨永平、薛世明、张宪洲等专家教授的支持和指导。西藏7个地区(市)、各县(区)农牧部门选派的技术骨干参与了本次草地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参与本次草地普查工作的还有内蒙古农业大学、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学校的专家、教授及学员,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藏草地的地位和作用
一、具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特殊地位
二、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屏障作用
三、是亚洲江河源区和我国水资源的战略基地
四、是全球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五、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载体
第二节 西藏草地调查及研究简史
一、20世纪30~60年代西藏草地研究
二、20世纪70年代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调查研究
三、20世纪80年代西藏草地资源详查
第三节 西藏新一轮草地资源普查(2011-2014年)
一、草地普查成果
二、草地普查范围
三、技术路线
四、技术流程
五、准备阶段
六、外业调查
七、内业工作
第二章 自然条件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貌状况
一、地貌特征
二、气候地貌分异
三、地貌分区
第三节 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二、气温
三、降水与湿度
四、气候分区特征
第四节 水资源
一、河流
二、湖泊
三、冰川
第五节 土壤
一、草地土壤特征及分布规律
二、草地土壤各类型
三、草地土壤养分
第六节 植被资源
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二、主要植被类型
第七节 动物资源
一、西藏野生动物
二、草地野生动物
三、家畜主要品种
第三章 社会及经济概况
第一节 社会状况
一、人口、民族、宗教和名胜古迹
二、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节 经济状况
一、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牧业产值及构成
三、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
四、牲畜数量及构成
五、畜产品产量及构成
第四章 草地植物资源
第一节 草地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一、草地植物科属组成及特点
二、草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特点
第二节 草地植物的生态生活型
一、草地植物的生活型
二、草地植物的生态型
第三节 主要饲用植物资源
一、饲用植物经济类群
二、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
第四节 草地经济植物
一、药用植物
二、蜜源植物
三、淀粉植物
……
第五章 草地分类系统及分布规律
第六章 草地面积
第七章 草地生产力
第八章 草地类型特征
第九章 草地资源等级评价
第十章 草地退化(含沙化、盐渍化)评价
第十一章 草地分区
第十二章 草地自然保护区
第十三章 草地利用与草地保护及建设
第十四章 草地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