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共605部8000余册,其中经部63部、史部147部、子部87部、集部302部、丛书6部。本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行款、版式、版框及开本尺寸、序跋、牌记、刻工、钤印、批校题识、备注、索书号等多项图书信息,著录信息丰富,是利用、研究该馆馆藏善本的重要工具书。
安徽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我校图书馆通过政府转交、民间收集、书店采购、个人捐赠等主要途径,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源,有过艰苦卓绝的古籍保护经历。尤其在抗战时期,省立安徽大学校长李顺卿等诸位学者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多地,将学校图书馆的古籍文献从安庆装船,由沙市远大源记运输公司运至湖北沙市,然后将一部分图书运至湖南安化蓝田,交由国立师范学院代管,大部分图书转交重庆国立编译馆,当时转移保存的中文线装图书共42箱3938函。1946年10月国立安徽大学重新建校,当时兼任图书馆主任的熊毓文受命赶赴重庆,要求国立编译馆归还所借图书杂志。经协商,重庆国立编译馆归还了中外文图书32995册,其中名贵典籍散失甚多。烽火已往,度尽劫波,书劫平静后的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倍加重视图书资源的补救和建设,一方面派人到桐城、徽州等地大量收购古旧书籍;同时,又从屯溪书店买进了大批徽州文书。庆幸的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一批珍贵的古籍文献被划拨到我馆,其中就包括相当数量的愚斋藏书。内有“同文版”《古今图书集成》一套,是现存规模最大、数据最丰富的类书。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形成规模,藏书数量和藏书质量在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中居于上乘,现有古籍总量达19万册,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迄今为止,已有25部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部古籍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善本古籍有600余种8000余册,它们以年代的久远、质量的精良和传世的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其中不乏海内珍本,如明初刻本《洪武正韵》十六卷为国内所存该书刻本的唯一完帙,明正德元年(1506)刻增修本《阙里志》二十四卷系该书最早刻本,元至正八年(1348)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春秋胡氏传纂疏》三十卷、清乾隆内府抄本《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等均为重要版本。它们在繁荣我校人文学科建设、服务教学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古籍整理是当前古籍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古籍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我馆继2016年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之后,为进一步反映馆藏善本的收藏情况、揭示馆藏善本的书目信息,组织人员编制新的古籍善本书目。本次新编《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目录》共收善本古籍605部8000余册,其中经部63部、史部147部、子部87部、集部302部、丛书6部。
旧籍茫茫,研究辛苦,本目录的出版绝非一人之功,其中凝聚了诸多馆中前辈的心血。本书编纂过程中,我校文史专业部分研究生(助理馆员)曾参与相关整理,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审定,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便利有需求的读者,让更多专家学者能利用我们的馆藏。同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19年10月
编纂委员会1
前言1
编例1
经部 1
群经总义类 1
书类 1
诗类 2
大戴礼记类 5
三礼总义类 5
乐类 6
春秋总义类 7
四书类 9
小学类 10
史部 21
丛编类 21
纪传类 21
编年类 35
纪事本末类 37
杂史类 37
史抄类 41
史评类 42
传记类 43
政书类 44
军政类 47
地理类 48
金石类 65
目录类 65
子部 66
丛编类 66
儒家类 66
道家类 68
兵家类 69
法家类 71
农家类 71
医家类 72
术数类 72
艺术类 72
杂家类 75
杂著类 76
小说家类 81
类书类 83
佛教类 92
集部 94
楚辞类 94
别集类 95
总集类 153
诗文评类 174
词类 175
曲类 179
小说类 183
丛部 185
杂纂类 185
氏族类 192
书名笔画字头索引 195
书名笔画索引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