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名文化》的出版正逢其时!正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宣传方式,各地将自己深厚、灿烂的文化挖掘、记录、展现出来,借此传承并弘扬地名文化,留住地名的“根”与“魂”,同时也会提高当地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传播当地的地域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旅游建设打造品牌,使之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服务。我们在为城市筑起“物质大坝”的同时,更要筑起“文化大坝”。通过保护、宣传地名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当地地名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为公众打造风格独特的“精神的田园”。这也正是我们地名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指的就是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传承。反映在地名上,一方面是对老地名展现足够的“尊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自觉传承那些具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老地名;另一方面是对新地名表现出足够的“慎重”,防止产生一些没有文化根脉、不能被市民认同的新地名。各地地名工作者既要做好对存量地名的清理,又要抓好对增量地名的把关。当然,社会各方也应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悉心爱护城市的记忆线索、文化传统,让各类新老地名都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具体而微的“形象代言人”。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数千年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丢了这个‘根’与‘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根”与“魂”,旨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而地名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浩如烟海。这些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的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地理的坐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地理与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空间位置、自然地理、所属类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特征。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着普通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因素的裹挟下,我国不少地方的地名体系乱象丛生,除了动辄改名和“洋地名”泛滥成灾外,一地多名、一名多写、路牌混乱、有偿冠名等问题也异常突出。如此作为,折射出了一种文化不自信,也有损城市的文明形象,使得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遭到了无情割裂。由此看来,我国各地都亟待打响一场旷日持久的地名文化保卫战!
《宁夏地名文化》的出版正逢其时!正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宣传方式,各地将自己深厚、灿烂的文化挖掘、记录、展现出来,借此传承并弘扬地名文化,留住地名的“根”与“魂”,同时也会提高当地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传播当地的地域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旅游建设打造知名品牌,使之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服务。我们在为城市筑起“物质大坝”的同时,更要筑起“文化大坝”。通过保护、宣传地名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当地地名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为公众打造风格独特的“精神的田园”。这也正是我们地名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指的就是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传承。反映在地名上,一方面是对老地名展现足够的“尊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自觉传承那些具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老地名;另一方面是对新地名表现出足够的“慎重”,防止产生一些没有文化根脉、不能被市民认同的新地名。各地地名工作者既要做好对存量地名的清理,又要抓好对增量地名的把关。当然,社会各方也应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悉心爱护城市的记忆线索、文化传统,让各类新老地名都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具体而微的“形象代言人”。
专家观点
何彤慧 中宁县地名的当代变化及影响因素
吴忠礼 唐人诗句“果园成”与“果园城”辨正
史海回眸
鲁人勇 罗山的得名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吴忠礼 “银川”得名与“凤凰城”的来历
地名档案
杨七斤 隆德名称由来及地名文化
鲁晶宇 山河桥
红色记忆
庄电一 这也是一片红得耀眼的土地
——宁夏同心县革命老区纪行
文化长廊
王泳冰:大美鸣翠湖
苏延根:《山魂》组诗
祝宝玉:银川湿地繁衍出尘世壮美的诗章
保建国:如诗如画鸣翠湖
庄电一:“世外梨园”南长滩
——寻找西夏党项族后裔侧记
魅力宁夏
青云湾(林生库摄)
西吉火石寨(马治宝摄)
拜寺口双塔(郑文著摄)
燕鸽湖(乔桂萍摄)
北长滩村古村落(陈学仁摄)
北武当庙寿佛寺(刘宵华摄)
朱峰沟石刻坐佛及古塔(杨朋卫摄)
沙坡头旅游景区(李永福摄)
人物传记
庄电一 爱民如天:洪家几代坚持不渝的传承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地名图集编绘规范DB 64/T 1673-2019
标准地名影像图制作规范DB 64/T 1674-2019
标准地名录编纂规范DB 64/T 1675-2019
标准地名词典编纂规范DB 64/T 1676-2019
标准地名志编纂规范DB 64/T 1677-2019
城区标准地名图编制规范DB 64/T 1678-2019
地名属性信息采集规范DB 64/T 167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