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起、变化及其未来走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着眼于从剩余价值的榨取及其积累的整体性变化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所构筑的世界体系作批判性研究,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提出中国与之合作、斗争的方案。该书在剖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剩余价值榨取的历史进程、现实变化和未来走向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特殊的运行规律、剩余价值的三重逻辑、剩余价值积累的新模式等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在“血与火”的发展历程中,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剩余价值”。这种“永恒”的追寻行为必然在商品经济中衍生出“盲目化、极端化”的攫取方式,强化剥削和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1825年,英国爆发了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拉开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序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适应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实现剥削的强化,不断进行调整。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成为一对难以割裂的历史和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只是人类社会演进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生成,其萌芽于剩余产品之中,并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资本主义社会演进到一个等级化的世界体系时,资本主义不仅关心剩余价值生产,更关心超额剩余价值的攫取,形成了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的五条路径:中心—主导国家对农业地区的内外双重剥削;中心—主导国家对支撑和受支配国家的剥削;中心—主导国家中高生产率部门对低生产率的非农部门剥削;中心—主导国家的剥夺性积累;中心—主导国家的军事生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与分割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生产方面,资本主义形成了金融掠夺式、空间剥夺式、技术进步式、劳动高技能式、新产品投资式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在流通方面,资本主义通过“电商资本主义”的流通中介、“知识科技型”的流通动力、现代立体式运输体系、提升流通的可持续性等方式来实现剩余价值;在分割方面,出现了四个新变化,即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劳动份额变化、分割剩余价值中的金融崛起、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家介入、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际扩散。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契机,资本主义正在试图从国际—政治—霸权、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企业—经济—制度、个人—文化—阶级四个层面形成剩余价值积累的新模式。
王丰,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广西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教学与研究》、《经济学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剩余价值范畴的发展脉络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剩余价值范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厘清剩余价值范畴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第三节 厘清剩余价值范畴发展过程的时代价值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榨取的源泉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垄断资本从获取剩余价值转向为攫取超额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来源的五条路径
第三节 剩余价值五大来源探析的时代启示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榨取的新变化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变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流通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分割的新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的未来走向及其新构型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新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新模式探讨的评析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模式的新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