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阅读书系”立足中国文学的高度,以名家名作为重要牵引,挑选出作家的经典篇章(包括散文和小说)单独成册,引导大众从经典中品读、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卧铺里的鱼(彩插版)》精选了作家海飞《瓦窑站的蜻蜓》等3篇小说,以及《江南的蝉》《庄稼的模样》等多篇经典散文,让读者感受作家隽永的哲思,灵动的妙笔。
《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卧铺里的鱼(彩插版)》选择以“乡村叙事”的概念,试图走近更加真实的海飞,包括海飞的散文与短篇小说。海飞的很多作品讲述了他参军之前作为一个普通青年农民的普通的乡村生活,描绘了丹桂房里的村民、物事与场景。海飞的乡村叙事,尤其是他的散文,都是片段式的,没有精心的构思与结构,更不似当下散文家那般在主题或思想层面刻意蕴含。
乡村叙事的诗性与浪漫
傅逸尘
乡土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存在,鲁迅之后,大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赵树理、柳青、浩然。20世纪80年代更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作家,在“寻根文学”之后以各自的风格持续着对乡村不同历史的书写,甚至可以说已经固化为一种资源极其丰富与浑厚的文学传统,或者说,建构了一条宽广雄壮的文学脉络。原因很复杂,较为明显的可能与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有关,作家多数来自乡村,真正出身于城市,然后成为作家的相对要少许多。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贾平凹,他们都来自乡村;但细究起来,他们在乡村的年头都不多,不过二十年左右。当然,在城市里居住下来后,再回到乡村已经有了很大的客情成分,或省亲,或小住,与他们在城市的情形全然不同。综观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乡土叙事,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尤其是他们的重要作品无一例外。不要小看了这二十年,正是这二十年,决定了他们未来写作的内容与方向,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文学叙事的源泉。无数作家的创作经历都证明,童年的生活与经历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写作。
然而,这样的状况居然延续到了隔了数代的70后作家海飞,不能不让我感到有些惊讶。海飞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小说《麻雀》《捕风者》(中篇)、《向延安》《回家》《惊蛰》(长篇),从题材或文学类型论,更接近军事与谍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引起文学界足够重视的散文与短篇小说却是纯正的乡土叙事。我当然知道,海飞十八岁当兵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但他在城市生活的年头早已超过了在乡村生活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期,城市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是难以估量和想象的;而乡村则被迅速边缘化,其凋敝的速度与程度也是惊人的。尤其是城市文化,近二十年来更是色彩斑斓、花样翻新、思潮云涌,它们足以构成对年轻世代的诱惑,令其欢呼雀跃。吸引海飞思想与眼球的东西一定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但他还是自觉接续了近百年中国文学乡土叙事的烟火。何以如此?这确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现象。
我不太喜欢“乡土”这个词,“乡村”可能更好一些。因为它是具体的,也是具象的,让我想象出了中国“乡村”生活的本源与底色,甚至生命的状态与哲学。“乡村”更亲近,它逼仄的空间甚至更接近普通人的性情;或者,我觉得“乡土”似乎沾染了些许哲学意味,而“乡村”则更文学与艺术。所以我选择以“乡村叙事”的概念,试图走近更加真实的海飞,包括海飞的散文与短篇小说。
……
海飞,1971年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雕》《花满朵》《向延安》《惊蛰》等,小说集《麻雀》《青烟》《看你往哪儿跑》《像老子一样生活》等,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没有方向的河流》等,以及影视作品多部。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贝塔斯曼全球华人大赛散文奖”等。作品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小说·
卧铺里的鱼
瓦窑车站的蜻蜓
为好人李木瓜送行
·散文·
丹桂房的日子
冬天的一些事情
笼罩着或者飘荡在村庄
泥土里的往事
一条河的记忆
自己的事
江南的蝉
庄稼的模样
村庄的颜色
院里的生灵在黎明歌唱
进城的人们
走村串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