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立足中国文学的高度,以名家名作为重要牵引,挑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单独成册,引导青少年从经典中品读、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绿色的冬天(彩插版)》分册书精选作家刘庆邦的《清汤面》《麦子》等小说,及《野生鱼》《拾豆子》等散文,所选作品思想积极向上,情趣雅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阅读期待和认知水平。
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以短篇小说著称,在文学界被称为“短篇王”“短篇圣手”,相信80后、90后的朋友对他并不陌生。他的不少作品曾入选语文课外读物,甚至被选作阅读理解的题目,也有人知道他的短篇小说《鞋》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神木》曾获得老舍文学奖,根据《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曾获得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绿色的冬天(彩插版)》收录其小说6篇,题材涉及乡村和煤矿两个领域。此外,《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绿色的冬天(彩插版)》还收录其散文11篇,包括《妹妹不识字》《不让母亲心疼》《打麦场的夜晚》等。
归来依然是少年
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以短篇小说著称,在文学界被称为“短篇王”“短篇圣手”,相信80后、90后的朋友对他并不陌生。他的不少作品曾入选语文课外读物,甚至被选作阅读理解的题目,也有人知道他的短篇小说《鞋》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神木》曾获得老舍文学奖,根据《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曾获得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刘庆邦出生于1951年,是河南沈丘县人。他196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第四中学,毕业以后务农,19岁经招工到煤矿,当过矿工、矿务局宣传部干事,后来到《中国煤炭报》任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遍地月光》《黄泥地》等。
在当代文学界风起云涌的思潮变化中,刘庆邦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他的作品不跟风,不炫技,就和他做人一样,本本分分,但是在本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庆邦的定力和底气,那就是刘庆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他坚定地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以他温润如玉的笔触讲述着一个个让人动心的故事。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刘庆邦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作品,也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丰饶、开阔而又温暖的艺术世界。刘庆邦的小说以语言见长,他的语言优美、自然,在平淡中见雅致,流畅而有韵味。他将普通话与经过提炼的河南方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面语言。在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语言带有古典中国文化的气息,苏童等作家的语言接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而在刘庆邦的语言中却丝毫辨别不出其他文化的影响。他的语言就像大地上的庄稼,红的是高粱,绿的是麦苗,自自然然而又色彩纷呈,但是他这种语言又能描摹世间百态,能深入一个人幽微曲折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熨帖,又那么有味道,带给人美好的阅读享受。
刘庆邦的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题材领域,一是乡村,一是煤矿,二者都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子,但是作者投注的感情不同。乡村是作者自幼成长起来的环境,当提起笔来书写乡村的时候,作者充满了熟悉的亲切感与温情,刘庆邦的《鞋》《少男》《响器》《种在坟上的倭瓜》《远足》《拉网》《黄花绣》《遍地白花》《谁家的小姑娘》等,可以说是他关于乡村的代表性小说。
……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庆邦在他的创作中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优美动人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也凝聚着他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深情,他的情感是温和的,他的批判是犀利的。我们可以看到,刘庆邦写作半生,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就像他笔下的那些乡村少年一样,仍然在以纯真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刘庆邦以虚构和写实两副笔墨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走进这个大门,和他一起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吧。
(李云雷:评论家,《文艺报》社编审)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三十余种,并出版有四卷本刘庆邦系列小说。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获《北京文学》奖六度,《小说选刊》奖三度《小说月报》百花奖三度,《十月》文学奖二度,《人民文学》奖二度,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四度等。根据其小说《神术》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界德艺双馨奖。
·小说·
清汤面
少男
种在坟上的倭瓜
拉网
鞋
遍地白花
·散文·
妹妹不识字
不让母亲心疼
绿色的冬天
野生鱼
打麦场的夜晚
遭遇蝎子
吹柳笛放风筝
拾豆子
石榴落了一地
黄梅少年
没电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