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阅读书系·少年中国”系列立足中国文学的高度,以名家名作为重要牵引,挑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单独成册,引导青少年从经典中品读、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狗窝(彩插版)》精选了作家东西《伊拉克的炮弹》《你不知道她有多美》等小说,及《寻找中国式灵感》等多篇散文,选文集中不仅有成长体悟还有感知当下时代变化的新思考。
东西的小说兼具现实和寓言的双重内涵——良善中亦有自知或不自知的邪念,命运的舛厄中同样有温暖、慈悲与清欢。那些流畅的文字里,浸润着他的情、他的爱、他对生和死的思索和彻悟。
《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狗窝(彩插版)》是东西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收录《我们的父亲》《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我们村里的实物税》《有一种生活被轻视了》《你不知道她有多美》和《伊拉克的炮弹》等代表作。作者以反讽的形式来批判现实,揭示人生!
我们正在变成好人
良柱林
“东西”?亲爱的读者,你一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奇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作家,会起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也许你会猜测,这是源自“东奔西跑”或是“东成西就”?“东边不亮西边亮”?还是“东张西望”“东涂西抹”?是“东邪西毒”?甚至更狡黠一点,“我是东西,你不是东西”?……也许没有那么多含义,就只是一个聪明的作家吸引读者眼球的花招而已。不过,他倒是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既然起了一个好笔名,就要用好作品去不停地擦亮它”。我只能说,这个选本的作品证明,他并没有说谎。
东西出生于1966年,属马。相书上说,属马的人奔波劳碌,相书上又说,属马的人思想开放自由。相书上说的,当然不能轻信,但用在他身上,似乎还挺准。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开始学习写作的,那时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文学作品风起云涌,各领风骚三五年,东西如饥似渴地吸收前辈们的营养,并不专主一家。一开始,他受先锋文学的影响,小说里充满了华彩的语言,忧伤的调子,在历史和迷宫里打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最终确立了自己作为“新生代”代表作家的地位,虽然在其后二十多年的写作中,关注的中心时有转移,但风格基调没有太大变化。饱满而有力度的语言,穿透现实的想象力,奇诡而锐利的情节,将我们带入一个似真似幻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世界里,故乡“谷里”少年的身影逐渐没入城市,逝去祖先的幽灵纠缠着活着的人们,现实与荒诞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我曾经将这种创作方法概括为“寓幻现实主义”,即其中既充满了寓言、幻想和虚拟的色彩,又符合现实主义的逻辑定义。就其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独特性、人物活动按照自身逻辑进行、人物活动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等等而言,小说基本符合现实主义叙事的成规,但由于小说中又常常出现幻想、讽喻性的情景,如果现实主义指的是作品所叙述的一切都与现实世界相一致,是对所谓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两者具有直接一致的对应性,则东西小说基本上会被认为是“不真实”的,不符合经典的现实主义定义。迄今为止他的三部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既见证了几十年间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也记录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经验,发表后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根据《耳光响亮》改编的电视剧《耳光响亮》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甚至引起了英国主流媒体的关注。
当然,东西也是出色的中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他这些体裁的作品题材广泛,视角独特,感情饱满,许多篇章都是值得重读的精品。像他的成名作《没有语言的生活》,构思非常绝妙,让三位失明、失聪、失语的残疾人组合成一个家庭,他们互相借用彼此的感觉器官,才能勉强应付生活中的困难,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状,既令人心酸,又非常励志。这篇小说可视为一位曾经痴迷于先锋写作的作家的华丽转身之作,它既保留了那种注重语言和技巧的叙述方法,同时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但又贴近生活本身进行书写,虚实相生,余音袅袅。东西注重语言,在这篇小说里,作为人类交流沟通思想和感情工具的语言,本身仿佛不在场,却无疑成了小说描述的核心,这绝非仅仅是一个巧合。读中学和大学时,我们都觉得写文章难的是语言,以为语言好了,文章自然就好。既然有过这种认识,那我们就从东西的语言开始,一定不失为一个好的入口。他的文字很好,好读而又耐读,举些例子读者也许就会同意。比如他写母亲既要劳动又要照顾孩子:“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一句话,就把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生活的艰难写活了。作家出生于农村,不像城里的孩子有保姆照顾,长南瓜那么大一点就得跟着母亲下地,这完全是在写农民的艰辛啊。在审美信息量大的同时,东西的语言还常常具有幽默的特质,他写“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锦书谁寄》);他写村里的社员,“用修建房屋的才华来修建猪圈,用做酒席的天赋来煮猪潲,把不想跟别人说的话拿来跟猪说”(《我们村里的实物税》),不说当时人们没有能力盖房子、没钱办酒席、也不敢乱说话,却说他们的精力用错了地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猪的关系,辛酸变成幽默,立意很巧。对一位作家来说,文字准确、生动是基本的要求,幽默就比较难了。东西善于使用比喻,语言比较机智,所以读起来别有风趣,也别有会心,能获得许多审美的剩余价值。他写一个去挑水的男人突然失踪,“他的两只木桶像两个惊叹号立在井边的石板上”(《记忆水》),-单看这个把水桶比作惊叹号的比喻,只能说较为准确,因为两者都是上粗下细,但用在这里,却巧妙地将人们感到奇怪的心理表达了出来。他不说生命比礼仪重要,而是说“发生地震时凡是顾着穿衣服的,基本上都没跑出来,他们一共有二十四万人”(《你不知道她有多美》),可以说是“婉而多讽”,其中意味值得反复咀嚼。他写自己读到前辈高手的精彩文字,“目光一落到句子上我就像一列送上轨道的火车,被一种美妙的感觉推动着前行”(《谁看透了我们》),这是一位优秀作家在向伟大作品致敬。
你可以说好的语言是一个好作品、好作家的基础,但还不是好作品、好作家的充分条件,好的文学作品还必须有丰富的细节和情节,那才是文章真正的血肉。作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东西是非常注重细节和情节的描述的。《你不知道她有多美》里的春雷,发生地震时浑身插满玻璃,可能因为忙于逃命和挂念青葵姐,所以没有感觉到疼痛,可一旦得救,又明白青葵姐死了,他就开始哭泣,“在我的哭声中,痛觉一点点地回来,身体像着了火,痛不欲生。我真的看见身体着了火,那是太阳的光线,它们照射到插在我身体的玻璃碴儿上。我看上去是那么的透明,那么的闪闪发光”,美妙的词汇反映的是痛苦的心理,透明和闪闪发光的描绘既是真实的情境,也是回忆者想象的过滤。他写母亲思念故乡,“晚上看电视,明明是《三国演义》的画面,她却说是谷里荒芜的田园。屏幕里那些开会的人物,竟然被她看成是穿补巴衣服的大姐”(《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没有这些细节,作品将失去自身的力量。有时候,全靠生动的细节和情节给予作品生命。他写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主人热情招待,唯恐不周,“刚到罗马尼亚的夜晚,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为了这微微透着寒意的天气,罗马尼亚作家联合会副主席乌力卡罗跑到气象局,跟局长吵了一架。乌力卡罗说:‘中国的朋友来了,你为什么还让老天下雨?’于是从第二天开始,罗马尼亚上空的雨就收住了阵脚,大地上一片阳光。”(《慢慢地往上看》)。当地的天气变化和中国作家来访之间当然没有关系,至于放晴也不是乌力卡罗吵架和质问的结果,这一情节却在趣味盎然间将主人对中国客人的重视与其直爽又细致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这里就牵涉到东西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他总是从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事物。在散文《云船》里,他写自己的启蒙老师罗建龙(愿罗老师在天国安息),貌似十分严厉,其实对学生爱护备至,罚站不是为了让学生出丑,而是为了催促他们努力上进,可惜学生常常后知后觉,在那种深切的怀念中,未尝不带着一丝内疚的情愫。《暮年之父》也是出自同一-机杼,那个独自在故乡思念亲人的老人,沉默寡言,从来不提要求,但在儿子的想象中,他的内心江海翻涌。《记忆水》中,他在海边回忆家乡高原上的水,发现水源自高原,却无法留存,总是万川归海,到能容纳它的地方去,但作品的主要内容却是写故乡有关水的点点滴滴,一唱三叹。《狗窝》源自俗语,正表明了童年记忆对人生命的重要性,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归宿和起源联系到一起,一方面他要追寻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圆满的理想,心在远方,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这一切都当成一种漂泊,他不能没有家的感觉。《远去的年》写的过年,陈年旧事在作家笔下发出异样的光彩,那份眷恋历历在目。显然,经过记忆的发酵,甚至有些过去生活的辛酸也变得甜蜜起来。《我们村里的实物税》,那种过去岁月的艰难,即使在作家幽默的笔调中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补偿,但也仍然触目惊心。乡亲们辛勤劳作一年,终于收到了粮食,但不能自己先享用,必须先交公粮,他们对交粮并无怨言,只是粮站的干部刁钻苛刻,总是借故刁难老实巴交的农民们,让他们无所适从,欲哭无泪。可现在取消了交公粮的制度,村民们却开始怀念过去的艰难岁月了。其原因竟是以前交公粮,要背背肩挑沉重的粮食,翻山越岭,徒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非常辛苦,而现在修了宽阔的公路,也平坦了许多,不交公粮就显不出这路的价值了。读者是该钦佩这些农民的责任心,还是为他们的苦中作乐的精神感到心有戚戚?东西虽然写了很多回忆故乡的文章,试图挽回那些即将消逝的情感,但他的理智告诉他,乡村和城市一样,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美好遮掩不住的另一面,生活总是复杂的。《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和《我们村里的实物税》都是怀念故乡的,也都涉及过去的艰辛生活,但两者的风格和语言基调完全不一样,前者是直抒胸臆,深情款款,一唱三叹,因为这是在怀念母亲,所以情深意切,没有虚文浮词;后者则百味杂陈,酸甜苦辣,出之以幽默调笑,既入木三分地描述了逝去时代的无奈,也用调侃和虚拟缓解了生活的内在紧张。人们常常用荒诞或幽默来形容东西的作品,那当然没有错,但不完整和全面,其实他也有各种风格的作品,要看文章的立意来决定。
正如前面提到的,东西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总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发现存在和世界的面目。对这一点,他有相当自觉的意识。苏东坡曾经有名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切入点,所看到的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有时大相径庭。东西读《阿Q正传》,就非常有意思。鲁迅这篇小说中阿Q这个人物,不知道被全世界多少人议论过、研讨过,几乎不可能有什么独到的发现。东西是从人性这个角度切入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新意,何况人性还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厘定的过于宽泛笼统的词汇。但读完《谁看透了我们》,你会觉得确有收获。那些一般读者常常忽略了的词汇和细节,被东西一一指了出来。如妇女们怕阿Q调戏,却被阿Q误以为是她们“怕羞”;如阿Q心理的层层推进,鲁迅先是写阿Q将那些欺负自己或自己比不上的人说成“儿子”,后面则变成了“孙子”。鲁迅写的是人心,东西发现的是“文心”。《湘西有个凤凰县》里,他说“湘西的山水草木,似乎是专为沈从文先生的那支笔而设置的。因为先生的美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是先有了他的笔,而后才有湘西的风景”,与一般流俗认为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正好相反,他认为风景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自然主要是文学从内部发现的。而在《川端康成之痛》里,作家发现了想象与现实之间互相印证与生成的关系。这些谈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字,其实不妨视为东西的夫子自道,至少他是这样来理解文学的。
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东西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意味的文学世界,换句话说,他发现了或描述了别具一格的现实。《私了》几乎通篇由两个人物的对话组成,许多信息都要由读者自行补充。你可以说,这个小说意在表明,一个善意的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掩盖,于是形成了一个谎言的链条。当然,也可能作品意不在谎言,而在于人类对谎言的需求如何建构了谎言的再生产机制。《溺》像一幅风景画,当然是散点透视的中国画,每个人物都在展现自己。这篇作品从结构上说,仿佛是《后悔录》的雏形,小说其实是在一步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让那些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偶然发生的事情,都笼罩在神秘的宿命感中。而《你不知道她有多美》则完全是春雷个人的叙述,小说里的一切都笼罩在他的视野中,无情的现实在他的眼里完全成了一个有情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展示出温暖和美好,少年的情窦初开与中年男人的忧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一种似梦非梦的朦胧。地震的残酷被过滤了,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
记忆,特别是有关故乡的记忆,常常是一个作家创作的起源,对东西这样来自农村的作家更是如此。东西的故乡名字叫“谷里”,他作品中谷里这个地方,却不能当作完全真实的谷里来对待,而且主要不能当作真实的地方来看待,反而要将其看作东西所想象出来的一个地名,是他艺术世界创造的源头和容器。其中某些情景有故乡的影子,如村头的大枫树,村民挑水的水井等,但这些也就充其量是一个引子而已。所以东西小说里的村庄,其实是更大的文学世界的缩影,这是其作品的寓言性与讽喻性所决定的。《伊拉克的炮弹》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王长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关心伊拉克人民的生死,义薄云天,对身边小事,吃饭睡觉,儿子和女友等,都置之度外。他整天看电视,了解战争的新进展,最后导致双眼失明。他甚至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信,恳求不要让炮弹伤害无辜的平民百姓。当然这是一封注定无法抵达的信,在王长跑失明后被退了回来。儿子为了安慰他,告诉他这是布什总统的回信,信中为自己的战争行为辩护,也对其关心表示感谢。小说用各种幽默的情节和语言,将村民的普通生活与整个世界联系到一起。这个篇幅不长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东西作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才华,叙述中不回避困难,细节丰富而又充满张力,将一个虚拟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而那种调侃中不失同情的语调,让一个几乎是悲剧性的故事充满喜剧色彩,展现了一种“带泪的笑”的艺术品质。
(张柱林:评论家,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出生于广西天峨县,被评论界称为“新生代作家”,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中短篇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救命》《我们的父亲》《请勿谈论庄天海》,以及《东西作品集》(8卷)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凭长篇小说《后悔录》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2005年度小说家奖”;长篇小说《篡改的命》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获《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年度文学类好书奖”,作者凭此小说获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
小说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私了
溺
我们的父亲
伊拉克的炮弹
戏看
散文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
的母亲
记忆水
远去的年
有一种生活被轻视了
锦书谁寄
慢慢地往上看
湘西有个凤凰县
川端康成之痛
谁看透了我们
狗窝
我们村里的实物税
暮年之父
云船
父母桥
走出南方
寻找中国式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