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卢一萍曾在帕米尔高原生活过三年,自上世纪末到□007年间,他以喀什噶尔为出发地,先后多次翻越喀喇昆仑山脉,深入西藏阿里旅行和采访,对高原的山川地貌、人文风俗做了细致独到的探索、观察和思考。
《走向高原》是作者以其独行荒原的传奇经历、经过多年沉淀后写成的一部有关那片崇高地域的大散文作品。
父亲在世时,我曾收到他的一封来信,他问我是否还走在路上,记得我读到那句话时,心情很难□静。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父亲,我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却难以看见自己留下的足迹。我不知道,一个碌碌无为的行走者还算不算一个行走者。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只能固守几亩薄田、三间土房和几册读私塾时珍存的古籍,但不知为何,他判断我存在与否不是以别的方式,而是以我是否仍然走着。
其实,他的一生对道路一直充满着莫名的恐惧,知道那路上定然潜伏着无尽的险阻和陷阱,但他又害怕我停下来,所以,我的行走,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一种处罚。
少年时期,我是凭想象漫游的,虽然想象本身无限,但因为一个人的想象力与他获取的知识是成正比的,所以它又常常有限。
我们一旦蹒跚学步,就免不了面临走路的问题:当我们一旦离开家,就面临着上路的困惑;我们就想知道,路有多长,当它绕到山顶,那是不是一条路的尽头,从那里可不可以通到天宇?如果不是尽头,它在山的另一面,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是这些自身的疑惑促使我们前行——不间断地前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孩童时代的、看似幼拙的疑惑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疑惑。会使我们终其一生也难以寻到答案,会使我们为这些答案竭尽心智。
□终,你的渴望是走向一种能让灵魂憩息的、精神的家园。
跋涉就是整个人生。可能是清醒的,也可能是盲目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没有尽头的路使短暂的生命无限延伸,使瞬息即逝的人生走向永恒。因为,道路铭记着每一个跋涉者。无论他们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也无论他们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因为每一个走着的生命□终无不成了路的一部分——一粒石子,一块标记,一级台阶。
有时,我们一直在出发与回归之间往复。出走是必须的,没有出走就没有道路,就失去了对生命的参照,对大地的亲近,对世界的感知。回归也是一种生命之需,这缘自生命对出发地的深厚情感,它是一种欲念,如果肉体不知,这就是另一种出走。
到□后,出发与回归开始混淆,开始进入一种“上下而求索”的境界,此时,二者统一为~种方式:行走。若以行走为中心点,那么,它的一端是行旅,一端是苦旅。
远行的本质是寻求,远行的境界是抵达,远行的可耻之处是半途而废。悲壮的远行者或死于路上,或在抵达之地瞑目。有时也有抵达之后回归的人,但到那时,原来的出发点已成了新的目的地。
阿里之书
金色大地
神灵遍布
云游者
词语的贫乏
札达的深度
世俗相
梦中的托林
古格残雕
被赋予神性的鸟
歌声
羚羊跃过山冈
对梅朵和琼玛的祝福
山水的福分
农事诗
天葬于风
神山
我赖于此并扎根于此
帕米尔之书
我是别处的过客
山与湖
足迹可能被遗忘湮没
亡者的邻居
骑士
在太阳中飞翔
牧场的气味
等待马蹄声响起。
骑牛探险记
传说之马
……
喀喇昆仑之书
喀什噶尔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