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钟梫卷》是北语老教师钟梫教授的访谈实录。全书以访谈的形式记录钟梫教授四十年的教学经历,同时也就教学法、教学实践、教材编写、对外汉语教师的科研等课题展开论述,阐发了钟梫教授的教学理念与学术思想。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钟梫卷》不是一本自传全书箱,但是它让走我们阅读人生。这不是一部纯学术性著作,但是这让学术如此具体。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对于任何一项事业来说,58年都不能算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回顾、总结的地方很多。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尽管成为学科的历史不是很长,但同样需要认真地梳理、省思和总结。呈现给大家的这套丛书就是我们所做的各种梳理、省思和总结工作的一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构,班主任由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教授担任。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国家领导人能够把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及中国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战略前瞻性是令人钦佩的。今天国家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饮水思源,在思考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大计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拓荒者曾经作出的艰苦探索和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事业和学术的繁荣。因此,我们怀着真诚的感恩之心去面对历史,面对每一位健在的和故去的前辈。
钟梫教授,1931年生于上海,高中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附中,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0年踏上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多次出国任教,在开罗高等语言学院、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学院、意大利波隆尼大学、新加坡教育学院等大学教授汉语。
钟梫教授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从教以来出版了多部教材,并主持或组织编写出版了多部词典,还发表了二十余篇重要论文。
钟梫教授因工作突出,曾于1959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并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 开创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始
(二)事业开创期对汉语教师的要求
(三)师资培训及师资来源
(四)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教师
(五)教学情况
(六)第一次语言实习
二 对外汉语教学总论
(一)对学科的认识
(二)对教学法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四)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
三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一)语音教学
(二)语法教学
(三)汉字教学
四 教材编写与词典编纂
(一)教材的评价与选择
(二)《汉语教科书》的编写
(三)《外国人学普通话》的编写
(四)《汉字读音字典》和《每日汉语》
(五)广州词典会议
五 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做科研
(一)与邓懿同进修
(二)我的科研方法
(三)对我影响最深的几个人
(四)我的科研实践
六 教书匠自述
(一)童年往事
(二)文革经历
(三)我的诗
哕唆几句——代跋
从亲历者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后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附录:钟梫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
海鲜、电脑、乒乓球
十五年(1950—1965)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总结
汉语的词类问题(王还执笔)
汉语词典标注词性问题
从本质上讲
从Synabic consonant谈起
3.如何看待自然的语言环境
柯润兰:刚才您批评了“马路学语言”,那您怎么看待自然的语言环境?
钟梫:我反对所谓“马路学语言”,因为留学生无法选择,有可能什么俗语俚语都学,也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我也说要拜最普通劳动者为师,这就是我的辩证法,我是最讲辩证法的。
那天我在校园里散步,遇到扫地的赵师傅,他告诉我说在农村他们说“槐树不上房,桑树不打门”。我觉得很有意思,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槐”拆开就是鬼木,“桑门”就是丧门。我说这个可真有意思,这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我前后在农村生活了五年,学到很多知识。
所以,我反对所谓“马路学语言”,又要拜最普通的劳动者为师。
柯润兰:您在《十五年总结》中谈教学法的时候说,
“留学生在中国有着天然的会话环境,许多日常生活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环境中学习掌握”,这个我不太清楚,哪些需要在课堂里学,哪些不用在课堂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