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中国的大国外交和对外开放将更加全面、深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指引下,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长足发展,以商贸、务工、旅游、国际交流等目的前往沿线国家的人群日渐增多。如果出发前没做好在海外逗留期间如何避免可能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准备,在整个行程中一旦遇到传染病又不能妥善处理,就会给个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可能把传染病带回国内,引起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出国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意识和处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华人海外传染病预防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到往海外的华人提供从出行前准备、海外逗留期间,到回国后健康管理的出行全周期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技能指南,减少由于海外出行造成的健康危害。
在阅读《华人海外传染病预防指南》之初,您会像所有初学者一样,从基本的传染病知识开始。通常当人们患上某种疾病后,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哪种病毒或细菌,往往要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但是,当您了解并掌握了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后,就可以在发病早期根据一些症状依据指南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既能缓解您的不适,又可以减少传染给其他人的机会。因此,为了保障出行期间的身体健康,建议您在开始旅行前先仔细阅读指南的首部分——传染病预防基础知识。然后,您可以按顺序阅读离境前准备、重点传染病个人预防指引、归国人员健康管理这几个部分。
全球化的今天,传染病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到往世界每个角落——交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地域间的人际交往,在方便了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给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带来了便利。据记载,14世纪2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中,疫情花了10年蔓延到中国;第一次霍乱全球大流行始于19世纪的印度,沿着海上贸易路线蔓延到其他国家,进入中国大约花了3年时间;2002年11月,中国广东出现首例“非典”病例,数月间疫情蔓延到北方;2015年5月,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5月底一名MERS患者进入广东省,成为中国首例MERS输人性病例……。这些真实的历史都在不断警醒我们,传染病不会“安心”呆在一个地方,它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世界环游之旅,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它们的“便车”。预防传染病输入以及防止传染病输出已成为全球化大格局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公众健康的共同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传染病防控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开始主动参与到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进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首次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也为中国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起到了指导作用。为加强其他国家对中国公共卫体系的了解。促进“中国方案”的制定和被采纳,以“请进来”推动“走出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6年设立“中国公共卫生发展援助能力项目”,以适应我国公共卫生援外新需求和全球卫生合作新形势。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健康卫生行动”纳人中非合作的“八大行动”之一。未来3年中非将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人民健康等领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合作与交流是中非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1 传染病预防基础知识
1.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1.2 传染病传播三要素
1.2.1 传染源
1.2.2 传播途径
1.2.3 易感人群
1.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1.3.1 个人卫生
1.3.2 疫苗接种
1.3.3 饮食卫生
1.3.4 自我防护
1.4 基本症状的自我处理
1.4.1 发热
1.4.2 脱水
1.4.3 呕吐
1.4.4 腹泻
2 离境前准备
2.1 出行准备
2.1.1 出境前健康体检指引
2.1.2 出境前疫苗接种指引
2.1.3 目的地卫生资源咨询
2.1.4 个人携带药物注意事项
2.2 目的地卫生信息获取指引
3 重点传染病个人预防指引
阿米巴痢疾
埃博拉出血热
埃里希体病
艾滋病
白喉
斑疹伤寒
布鲁菌病
大肠埃希菌
登革热
昏睡病(非洲锥虫病)
结核病
钩端螺旋体病
黄热病
蛔虫病
霍乱
基孔肯雅热
脊髓灰质炎
甲型肝炎
狂犬病
拉沙热
莱姆病
立克次体病
黑热病(利什曼病)
淋巴丝虫病
淋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感冒
……
4 孕产妇和儿童海外传染病防控
5 归国人员健康管理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