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主体及其场式协同效用研究》十二个章节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介绍:
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分析,将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创新群体定义为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从事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活动的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机构,其职能不同,但在创新活动不同的阶段都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历经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需要正确认识每一个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定性、复杂性、综合性。
其次,对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机构五个创新主体的主要功能与构成要素进行具体研究。基于系统科学的观点,根据各创新主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组织性、非线性、耗散结构等一系列复杂性特征,提出有助于促进和完善创新主体进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再次,力求揭示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深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与各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建立两两互动关系的可视化模型,以其深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提高其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打造完整的技术创新结构,进而统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
很后,提出了主体协同创新与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构建,强调了协同学思想分析与核心内容、基于协同学的协同创新思想阐述、协同学理主体技术创新的引入分析,并指出主体协同创新助推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建设,即主体协同创新构建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为双赢之举、多赢之举;主体协同创新实践以提升人才培养机制为攻克高很好技术;主体协同创新多元合作有效模式提髙技术问题解决效率;主体协同创新构筑美好未来的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携手努力构筑人类美好未来的,“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在这样的发展变化中保持优胜地位,纷纷推行创新,来代替过去以资源优势决定一国发展态势的经济形态。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在过去以资源优势来决定一国发展态势的状况下,经济发展主要是由资本驱动的,国与国之间或者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吸引资本的能力上。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依据,而是按照区域科技创新力来进行,全球的经济要素资源和产业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中于有个陛的地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早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中就确定,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政府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形成了政府决议,其核心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在各个生产要素中降低对资金、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在201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6年国务院颁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具体地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等方面提出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把“技术创新”的概念代人到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奠定了它在其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不断加深着它的影响,经济学家更把它做为经济增长的基点与解决经济危机的终极武器。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开始将“技术创新”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被诸多的经济学家推崇并对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引用。时至今日,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地区政府、各个企业、科研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如何能够顺利而有效的进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也正因如此,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企业与政府对技术创新加大了投入力度,技术创新尤其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它为企业组织的实施规程和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愈来愈多的公司企业认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事实上,诸如“500强”等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从十数亿美元至高达数十亿美元来进行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支持引导已有的企业管理和研发团队进行创新实践,以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最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真正的赢家。近年来,不仅如海尔、华为、联想等大公司逐年增加研发的投入,而且各个中小企业也将目光转向技术创新,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分布在世界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大中小企业,都是以自身的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引进来进行创业发展,逐步地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伍玉林,教授,博士,主持教育部,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CSSCi论文3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省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一等奖1项等,专著1部。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技术创新理论
1.1 技术创新的理论内涵
1.2 创新系统的发展理论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主体理论
2.1 技术创新主体内涵
2.2 技术创新主体能力内涵
第二篇 分析篇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中的企业主体
3.1 熊彼特企业技术创新思想
3.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3.3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人员断层问题案例分析
3.4 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断层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区域技术创新中的政府主体
4.1 政府主体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调控依据
4.2 国外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
4.3 中国政府科技创新政策导向的现状
4.4 中国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产学研联盟中的高校主体
5.1 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5.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状况案例分析
5.3 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第六章 创新系统中的科研院所主体
6.1 复杂适应系统科学理论概述
6.2 技术创新系统分析
6.3 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性分析
6.4 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系统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七章 科技中介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意义
7.1 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述
7.2 国外科技中介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表现及借鉴
第三篇 建构篇
第八章 主体间的二维主导互动模型
8.1 政府主体的主导效用及协同模型
8.2 企业主体的主导效用及协同模型
8.3 高校主体的主导效用及协同模型
8.4 科研院所主体的主导效用及协同模型
8.5 科技中介主体的主导效用及协同模型
8.6 技术创新多元主体的两两互动协同模型
第九章 三螺旋场式结构中技术创新主体场式协同
9.1 三螺旋场式模型的概述
9.2 建立三螺旋场式模型的影响因素及途径
……
第四篇 建议与反思篇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