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镜头设计蓝皮书”问世25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必选的导演教材。本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将故事构思转化为影像的完整流程,内容包括美术设计、故事板制作、镜头的时空要素、镜头调度、画面构图、视点、转场、叙事策略等。此次修订版针对数字化制作,更新了影像化的工具和技巧,从简单的分镜草图、细化的故事板,到当下蕞先进的3D视觉预演俱全。
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必选导演教材
被译为德、意、日、韩、俄、土耳其等多种语言
《电影镜头设计》(25周年纪念版)是这本电影语法蓝皮书数字革命以来的首次全新修订:
◎ 分享《死侍》预演Previz示例,更新镜头设计的数字化工具与前沿技术
◎ 分享海量故事板:安德森《月升王国》、科恩兄弟《谋杀绿脚趾》、希区柯克《群鸟》、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威尔斯《公民凯恩》、尼科尔斯《毕业生》、斯科特《银翼杀手》等
◎ 全面解析将故事影像化的方法,从剧本分析、故事板到预演、实际拍摄
◎ 800余幅精美示意图,百余种机位设置范例,讲解调度的基本规则及变化
◎ 新增章节助力新手导演快速上手,传授提高拍摄效率、充分发挥演员潜能的片场经验
◎ 特别提供在中国拍摄的案例
***
关于作者史蒂文·卡茨:
◎ 曾一对一指导迈克尔·杰克逊,面授舞台表演和电影拍摄的技巧
◎ 数字视效行业先驱,蕞早全面运用视觉预演(Previz)技术
◎ 数字技术专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工具开发
◎ 引领动画数字化,将经典动画和混合媒体技术带入了数字时代
◎ 世界首部全3D数字歌剧(双70毫米)创作总监
◎ 在美国电影学会(AFI)、圣丹斯电影节、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大学、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纽约大学等开设讲习班
推荐序
盛夏的苏州,依然美丽。姑苏城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正酣。作为评委,我们以每天五六部的观影速度观看七十部电影。此时,后浪出版公司嘱我为《电影镜头设计》写序,此书英文原名为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我在美国留学时买过原版,还曾为它的书价心痛过。近日全身心浸泡在电影中,如此密集地观看两年来的国产电影,正好有些感想和思考,权当序吧。
近几年中国电影发展迅猛,已达到年产四百多部的数量,成为电影大国。其中不乏高品质的作品被人们称道并走向世界一流行列,但整体而言,并不乐观。很多影片质量差强人意,有的甚至连蕞基本的电影知识都没掌握。虽然造成的因素很多,但创作理论的滞后和影视教育水准的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个现实:搞电影制作的艺术家把精力都用于创作,没时间去总结经验、梳理得失,上升为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而从事理论的专家学者又埋头于纯理论研究,缺少创作实践的机会,往往把理论搞得高深,很学术化,却与实践脱节,造成直接指导创作的理论缺失。像《电影镜头设计》这类电影制作方面的好书国内很少,美国也不多。记得那时在美国硕大的书店里找到这本书的时候十分激动,仔细阅读更受益匪浅。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著马上要出版了,真要感谢后浪出版公司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本书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教你如何实实在在去“做”电影,看得见摸得着。从实际动手操作出发到如何把意念逐步视觉化,步骤逻辑严密,叙述翔实细致,插图清楚明晰。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能够帮助那些痴迷于电影之梦的人和专业院校的莘莘学子早日实现自己的导演梦。
这本书是后浪出版公司近来推出的“电影学院”丛书中的一本,顾名思义,中国又多了一个没有教室、没有教师但可以学习电影的“学院”。就像当年台湾出版“电影馆”丛书对中国台湾电影、台湾电影人的贡献一样,我相信,“电影学院”丛书也将为中国大陆正在繁荣发展的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和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梁明
2009年8月20日于苏州
译者序
从我1992年开始任教以来,就希望找到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电影创意的流程,以及影像叙事的艺术,使读它的人有希望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导演。当我翻完这本书时,我发现要找的就是它。
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多是电影技术方面的事,特别是影像形成的过程,这也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事物—如何化繁为简,把意念转为影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写这本书的用心,因为他把美国电影自默片以来,历经有声片及好莱坞片场制度的黄金时代,以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制片风潮所积累的电影媒体本身的创作经验,全部整理收录了起来,使电影创作艺术的精华得以留存,供后人学习。而且,再度思索这门艺术发展的轨迹,确实是件有意义的事。
电影是由一个意念、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开始的,经过编剧的巧思组合,将它写成剧本,之后就是导演和影像创作者们殚精竭虑的工作了,本书着重描述的就是这个阶段,它可以说是电影人亲自动手的指导手册。简言之,电影是一门影像化的艺术,它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把想法变成看得见的影像,导演团队整日钻营的也是这个部分,它原本是相当个人化的经验,但经过理性和逻辑的分析与整理后,就变成了可参考、遵循和激发我们灵感的许多准则,诸如镜头的时空要素、机位调度的原则、画面构图、视点、叙事策略等,这本书都条理清晰地将这些准则陈列了出来,它给有兴趣摸索电影的人提供了影像创作时一些关键性的思考点,是极有价值的。
另外,作者也透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人类经验的传递是通过主观的与再现的方式呈现的,这中间添加了人类本身对视觉愉悦的渴望与追求,使得电影成为一种白日梦的艺术,一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但在电影制作程序中可以圆梦的艺术,这也许是本书所提供的附加价值。
末了,需一提的是关于影片的译名,有极少数的片子因较难找到译名而使用港译片名。本书所举的例子多是经典和有趣的作品,但阅读中如有因翻译而造成阅读的不快,敬请原谅。愿读者阅读愉快,学习顺利。
井迎兆于北投寓所
史蒂文·卡茨,作家、导演、制片人,业内公认的数字视效先驱,在影视、动画、游戏及设计领域有四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曾一对一指导迈克尔·杰克逊,面授舞台表演和电影拍摄技巧。在任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行政制片人期间,参与了《赤壁》《暮光之城》等片的特效制作,并担任首部主要由中国本土团队制作的3D CGI动画电影《魔比斯环》的制片人。卡茨还创立了纽约蕞大的数字动画工作室Curious Digital、视听内容开发与制作工作室Pitch Studios。另著有《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
推荐语 1
致中国读者 18
推荐序 19
译者序 20
25周年纪念版前言 21
初版前言 23
关于本书所使用的照片和故事板 25
第一部分影像化工作的过程
第一章 影像化工作 /3
1.1 连续性剪辑风格 /3
1.2 影像化工作 /4
第二章 美术设计 /5
2.1 场景设计图 /7
2.2 概念图 /8
2.3 21世纪的美术部门 /13
2.4 数字绘图 /13
2.5 建筑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15
2.6 分镜头草图和故事板 /18
第三章 故事板 /23
3.1 故事板制作中导演的职责 /24
3.2 时间表 /25
3.3 故事板画家所需的技巧 /28
3.4 参考与调研 /28
3.5 风格 /30
3.6 数字故事板 /35
3.7 图解摄影技巧 /35
3.8 摇镜和移镜头 /39
3.9 推轨镜头和变焦镜头 /41
3.10 镜头间的转换 /42
3.11 升降镜头 /43
3.12 画幅制式与呈现方法 /46
3.13 简化的故事板图示 /46
3.14 制图术 /52
3.15 气氛 /54
3.16 角色 /64
3.17 诠释 /65
3.18 改编 /71
3.19 小说 /71
3.20 电影剧本 /80
3.21 拍摄的段落 /80
3.22 在场景设计图的领域中找工作 /81
3.23 指南 /82
3.24 工会 /82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与技巧 /85
4.1 绘图 /85
4.2 绘图软件 /86
4.3 设计资产资源库 /86
4.4 演示 /87
4.5 故事板专用程序 /88
4.6 3D视觉预演 /89
4.7 DIY预演 /90
4.8 影像合成 /91
4.9 数字视频 /91
4.10 混剪概念片 /96
4.11 声音和音乐 /96
4.12 替代物 /96
4.13 未来会怎样? /97
4.14 摄影机的未来 /97
第五章 制作流程 /107
5.1 撰写剧本 /108
5.2 调研 /109
5.3 背景故事 /111
5.4 影像素描簿 /111
5.5 剧本分析 /112
5.6 场景描述 /112
5.7 影像化剧本分析及三个范
例 /115
5.8 准备故事板 /122
5.9 模型与缩微模型 /123
5.10 美术设计 /123
5.11 摄影机测试 /125
5.12 排练 /126
5.13 预览场景 /126
5.14 摄影 /127
第二部分剪辑风格的元素
第六章 镜头构图: 空间关系 /131
6.1 景别 /131
6.2 特写 /132
6.3 中景 /135
6.4 全景 /137
6.5 动作轴线原则 /139
6.6 三角机位系统 /140
6.7 根据新的视线建立新的动作轴线/ 141
6.8 在演员越轴时建立新的轴线 /144
6.9 移动摄影机越过轴线 /146
6.10 切出镜头和过渡镜头 /146
6.11 移动物体和动作的动作轴线 /147
6.12 动作段落 /147
6.13 在动作段落中越轴 /148
6.14 轴线上的跳轴 /150
6.15 结论 /150
第七章 剪辑: 时间关系 /153
7.1 叙事驱动 /153
7.2 叙事运动 /154
7.3 问答模式 /155
7.4 前后关系 /155
7.5 使用模式 /155
7.6 问答模式的其他变化 /157
7.7 对精确叙事的限制 /159
7.8 机上剪辑与备用镜头 /160
7.9 为剪辑组织动作 /162
7.10 动接动剪切 /162
7.11 出镜与入镜 /163
7.12 清空画面 /163
7.13 剪辑和影像化 /164
第三部分工作室
第八章 基础的应用 /167
8.1 镜流 /167
8.2 改变景别来交代场景 /168
第九章 对话场景的调度 /181
9.1 一种将场面调度影像化的方法 /181
9.2 面向观众原则 /182
9.3 主镜头 /182
9.4 长镜头 /183
9.5 景别和距离 /183
9.6 正拍镜头与反拍镜头模式 /183
9.7 演员的视线和演员正视观众 /184
9.8 调度系统 /184
9.9 字母模式 /185
9.10 双人对话的场面调度 /186
第十章 三人对话场景的调度 /203
10.1 形态A和L的差异 /203
10.2 基本的形态和位置 /203
第十一章 四人以上对话场景的调度 /217
11.1 单一机位的正面位置 /223
11.2 有纵深的正面位置 /224
11.3 群众和大型团体 /225
11.4 远摄镜头 /225
11.5 广角镜头 /225
11.6 群众场景镜头的比较 /226
第十二章 运动镜头的调度 /229
12.1 建构单位 /231
12.2 解放你的调度风格 /235
12.3 动作和反应 /235
12.4 移动兴趣中心 /236
12.3 间接手段 /236
第十三章 画面的纵深 /237
13.1 动作的戏剧性范围 /237
13.2 动作范围之中—动作范围之外 /237
13.3 在景深中的调度 /238
13.4 戏剧动作范围的目的 /239
13.5 内景纵深 /240
13.6 纵深调度 /242
13.7 景深摄影 /242
13.8 获得景深的特殊技巧 /243
13.9 分像屈光度透镜 /243
13.10 压缩的深度 /244
13.11 调度形态和远摄镜头 /245
第十四章 摄影机角度 /247
14.1 观众位置 /248
14.2 透视 /249
14.3 视角 /251
14.4 空间与人物 /253
14.5 透视表现的最近趋势 /253
第十五章 开放与封闭式构图 /269
15.1 美学距离 /269
15.2 亲密的程度 /270
15.3 构图方法 /273
第十六章 视点 /277
16.1 第一人称视点 /277
16.2 受限制的第三人称视点 /277
16.3 全知视点 /278
16.4 认同的程度 /278
16.5 观众的参与与认同 /279
16.6 设计视点 /279
16.7 视点的叙事控制 /282
第四部分运动的摄影机
第十七章 摇镜 /289
17.1 左右横摇和上下纵摇 /290
17.2 全景镜头 /291
17.3 为了重新构图摇镜 /291
17.4 为了交代动作摇镜 /291
17.5 摇镜和镜头 /292
17.6 为了引导视线摇镜 /292
17.7 为了强调深度摇镜 /294
17.8 为了逻辑上的关系摇镜 /294
17.9 总结 /294
第十八章 升降镜头 /301
18.1 运动的范围 /302
18.2 视点 /304
18.3 学习运动 /305
第十九章 推轨镜头 /307
19.1 动作范围和运动镜头 /307
19.2 主体至摄影机的距离 /307
19.3 推轨镜头的计划 /308
19.4 介绍一个主体或场地的推轨镜头 /308
19.5 与主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推轨镜头 /309
19.6 比主体运动更快或更慢的推轨镜头 /310
19.7 走近或远离一个主体 /311
19.8 在镜头内变化摄影角度 /311
19.9 环绕主体的推轨镜头 /312
19.10 结合室内与室外的空间 /313
19.11 进入室内 /314
19.12 从室外拍摄室内景 /316
19.13 透过窗户拍摄以结合室内与室外景 /316
19.14 剪辑推轨镜头 /317
19.15 运动镜头和摄影角度 /318
19.16 观众位置和运动的摄影机 /318
第二十章 推轨镜头的调度 /321
20.1 移动摄影机和机动的调度 /321
20.2 以控制摄影机路径取代控制人物路径 /328
20.3 环绕一个障碍的推轨镜头 /330
20.4 在镜头中改变主体 /332
20.5 连接多重故事元素的推轨镜头与调度 /334
20.6 主观的与修饰过的主观推轨镜头 /336
20.7 打破模式 /337
第二十一章 转场 /353
21.1 剪切 /353
21.2 叠化 /354
21.3 聚焦—失焦 /354
21.4 匹配镜头 /354
21.5 划变 /355
21.6 动作划变 /355
21.7 变形 /356
21.8 淡接 /357
21.9 淡入(渐显)—淡出(渐隐)—颜色 /358
21.10 停格画面 /358
21.11 蒙太奇 /358
21.12 分割画面效果 /359
第二十二章 画幅制式 /361
22.1 景框 /361
22.2 电影制式的简史 /361
22.3 数字采集 /363
22.4 数字放映 /363
22.5 立体观影 /364
第二十三章 导演的一天 /367
第二十四章 快速上手 /371
基础镜头设置 /372
边走边聊 /373
换姿势 /374
开放式 /375
停顿和变换的契机 /376
与演员共事 /378
第二十五章 告别的镜头 /379
附录 摄影角度效果图 /381
投射工具 /382
准备 /382
开始投射 /387
反向投射 /402
摄影角度 /408
重要词汇 410
延伸阅读 417
出版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