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为统领, 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研法、系统研究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法,在梳理总结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过程、结构和机制,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铸魂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情怀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课题。为此,需要清晰把握其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估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其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过程、结构和机制,建构系统的培育理论;在理论认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优化策略。
第一,本书梳理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墨家“兼爱相利”、道家“道法自然”、法家“尚法变法,重力务实”精神培育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西方社会古希腊时期“整体主义”城邦精神培育思想、中世纪“信仰上帝”国家精神培育思想、近现代“理性主义”国家精神培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精神培育的思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理论,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
第二,本书客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理论有基本认知,但呈现不系统、浅度和不平衡特征;对中国精神有较深的情感、较强的趋向意愿与行动毅力、较为坚定的信心,但不平衡性显著,普遍能践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但有知行不一、失衡等现象。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整体构架的关联作用及其薄弱之处是: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中国精神自我教育相互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有作用但比较微弱,而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心对于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和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念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但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作用不大;大学生中国精神自我教育对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念和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发挥着较大的正向作用,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表现出乏力的状态。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发展不平衡、培育内容系统性和现实性不强、求实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贯彻不到位、培育方法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强、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培育途径完备性和合力性不够、培育机制不健全、社会环境复杂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完善。
第三,本书系统构筑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遵循中国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和大学生中国精神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培养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的、塑造大学生“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增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个体价值以及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价值。在目标上,旨在使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精神认知、产生高度的中国精神认同、葆有坚定的中国精神意志、树立牢固的中国精神信念、生成自觉的中国精神实践;在内容上,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国精神本体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精神比较教育;在原则上,要坚持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在方法上,除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一般方法之外,还有必要采用“中国故事”讲述法、“中国经典”化育法、“中国精神”体验法、“中国榜样”示范法、“中国精神”养成法以及比较教育法;在过程方面,包含培育方案的制订、培育方案的具体实施、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培育的接受、培育效果的评估四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在结构上,具有中国精神本体型、主体复合联动型和双向互动型的基本结构,主导型和向心型的形态结构,由“低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心理和理论知识构筑”到“中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思维方式、道德品性和价值观构筑”再到“高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实践教育”的层次结构;在机制上,包含由主体引导力、大学生内在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境支撑力构成的动力机制,由“四位一体”培育格局和“六维一体”培育路径构成的整合机制,以及由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的功能机制。
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以及现存问题和原因,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培育途径、健全培育机制、优化培育的外部环境、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自知自觉自省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
以上只是个人阶段性研究成果,如有不当,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基于“实现中国梦,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号召 1
1.1.2 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 1
1.1.3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2
1.2 研究意义 2
1.2.1 理论意义 2
1.2.2 实践意义 3
1.3 相关概念阐释 4
1.3.1 新时代 4
1.3.2 新时代大学生 4
1.3.3 国家精神 6
1.3.4 中国精神 10
1.3.5 中国精神培育 19
1.3.6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 20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1.4.1 国外研究现状 23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3
1.4.3 研究总结与展望 31
1.5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34
1.5.1 研究思路 34
1.5.2 研究方法 34
1.5.3 研究创新点 36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38
2.1 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39
2.1.1 儒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精神培育思想 39
2.1.2 墨家 “兼爱相利” 精神培育思想 46
2.1.3 道家 “道法自然” 精神培育思想 48
2.1.4 法家 “尚法变法, 重力务实”精神培育思想 50
2.2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53
2.2.1 古希腊时期“整体主义”城邦精神培育思想 53
2.2.2 中世纪“信仰上帝”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54
2.2.3 近现代“理性主义”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56
2.3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 59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精神培育思想 59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精神培育思想 66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80
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 80
3.1.1 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认同和践行现状 81
3.1.2 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状况 93
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06
3.2.1 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发展不平衡 106
3.2.2 培育内容系统性和现实性不强 107
3.2.3 求实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贯彻不到位 107
3.2.4 培育方法创新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108
3.2.5 大学生中国精神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 109
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问题的归因 110
3.3.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主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110
3.3.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途径不完备 113
3.3.3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机制不健全 115
3.3.4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复杂 116
3.3.5 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完善 117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涵、价值及目标 119
4.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涵 119
4.1.1 基本属性:塑造大学生 “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 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119
4.1.2 根本目的:培养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大任的时代新人 121
4.1.3 规律遵循:遵循中国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和大学生中国精神 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 121
4.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价值 123
4.2.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个体价值 123
4.2.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 125
4.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目标 127
4.3.1 形成正确的中国精神认知 127
4.3.2 产生高度的中国精神认同 129
4.3.3 葆有坚定的中国精神意志 131
4.3.4 树立牢固的中国精神信念 131
4.3.5 生成自觉的中国精神实践 132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33
5.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容 133
5.1.1 基础内容:国家意识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33
5.1.2 先导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135
5.1.3 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136
5.1.4 重点内容:中国精神本体理论与实践教育 139
5.1.5 拓展内容: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精神比较教育 140
5.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原则 141
5.2.1 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141
5.2.2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141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142
5.2.4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143
5.2.5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143
5.2.6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144
5.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方法 145
5.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一般方法 145
5.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具体方法 147
5.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其他方法 151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过程、 结构和机制 152
6.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过程 152
6.1.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方案的制订 153
6.1.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实施 154
6.1.3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接受 155
6.1.4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效果的评估 156
6.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结构 157
6.2.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结构 157
6.2.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形态结构 161
6.2.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层次结构 165
6.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机制 168
6.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动力机制 168
6.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整合机制 170
6.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功能机制 176
第七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优化对策 179
7.1 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179
7.1.1 强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意识 179
7.1.2 督促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理念 180
7.1.3 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素养 181
7.1.4 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综合能力 182
7.2 完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途径 183
7.2.1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培育作用 183
7.2.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育 184
7.2.3 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环节 186
7.2.4 将中国精神理念和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188
7.3 健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机制 190
7.3.1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动力机制 190
7.3.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整合机制 190
7.3.3 完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功能机制 193
7.4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 193
7.4.1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194
7.4.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家庭环境 197
7.5 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自知自觉自省教育 199
7.5.1 加强心理教育, 锻造大学生坚强意志 199
7.5.2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 199
7.5.3 加强精神自省教育,提高大学生精神修为能力 200
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