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恐龙手记”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琥珀篇》是一部关于琥珀的科普作品。远古时滴落的树脂,在沧海桑田中被凝结成了黄灿灿的琥珀,也将光阴封存在其中。在近亿年的岁月后,偶被发现,成了我们得以一窥亿年前恐龙时代的一道缝隙。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如何与琥珀结缘,如何从琥珀中窥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奇世界,并配以上百张独家照片,直观呈现琥珀中的世界。
在我们撒开脚丫子追寻琥珀之前,一定要先说说琥珀背后的故事。
看完这一章,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琥珀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了。
如果要给西方的琥珀找一个参照物,那只能是东方的玉石。从和氏璧到“一刀穷一刀富”的赌石,关于玉石的故事多如天上繁星,琥珀亦如此。让我们整理出一条粗略的时间线,看看从史前到野蛮人时代,再到近代,琥珀在西方文明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在大约4 000万年~4 700万年前,地球正值始新世(古近纪的第二个时期,大约开始于5 600 万年前,终于3 400 万年前,介于古新世与渐新世之间)早期,这是一个空前温暖的时代,就连北欧的气候都堪比今天的亚热带。此时,波罗的海地区覆盖着茂盛的原始森林,树种多为松柏类,比如猴谜树或金松。
猴谜树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也可以叫作“猴见愁树”,意指这种树刺刺的,猴子见了都不想爬。它的学名是智利南洋杉(Araucaria araucana),属于杉科,是南洋杉中特别耐寒的一种,原产于智利中部和阿根廷中西部,树高可达40米,树干直径可达2米,而且寿命极长,能达到1 300年以上。金松(Sciadopitys verticillata)虽然名字里有“松”字,却不属于松科,而是与猴谜树同属杉科。如今金松只剩下一属一种,原产于日本,在中国部分地区也有栽培。
那时在波罗的海地区,这些如今被称为“活化石”的孑遗植物(也叫活化石植物,指在过去某一地质历史时期非常繁盛,但现在只有个别种类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的植物)郁郁葱葱,分布广泛。波罗的海地区的杉树由于虫蛀等原因出现的伤口不断淌出黏稠的液态树脂,而且产量丰富,以至于这片杉树林被后世称为“琥珀森林”。此后,这个地方经历了4 000 万年的沧海桑田,演变成寒冷的浅海。
在海浪的拍打下,埋藏在海底的低密度有机化石不断被推上海岸。这些化石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桑比亚半岛、波兰北部和乌克兰境内,在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也有零星分布。
当时,生活在海边的人最早发现了这些闪着金黄色光芒的奇怪小物件。考古学家探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将其视为珍贵的宝石。古老的琥珀制品在英国威尔士的戈夫洞和德比郡克里斯威尔峭壁的罗宾汉洞穴均有发现,虽然只是些粗糙的琥珀珠,但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0 年~公元前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原材料则是漂到不列颠东海岸的波罗的海琥珀。
古人淳朴又浪漫,大海送来的金黄色物品自然也被认为形成于海洋。北欧神话中关于琥珀的由来有多个版本。比如,爱与美的女神芙蕾雅因为找不到丈夫奥丁而哭泣,她的眼泪滴落在岩石上变成了黄金,这些黄金在进入大海后又变成了琥珀;或者,琥珀是海神的女儿美人鱼在大海中日夜思念陆地上的王子所流下的眼泪凝结而成的。不同版本的安徒生童话《美人鱼》中都记载了人鱼公主的这段遭遇。
这些“人鱼的眼泪”——波罗的海的高品质琥珀——的确令人难忘。琥珀在采集之后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一般会先去掉表面的皮壳,再进行抛光,这样就可以得到色泽水润自然、质地温润均匀的物件,它们像金子一样金光闪烁,但又像水晶一样透明,在阳光下显现出艳丽多变的颜色。更奇妙的是,和冰冷的黄金不同,琥珀的导热率很低,握在手里出奇地温暖。那时还没有塑料,所以琥珀的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特别,令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