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外档案史料文献译丛: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
定 价:78 元
丛书名:舟山海外档案史料文献译丛
- 作者:[德] 恩斯特·柏石曼 著,史良,张希晅 译
- 出版时间:2017/4/1
- ISBN:9787100128605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中图法分类:TU-098.3
- 页码:29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1906至1909年在中国游历期间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作者访遍普陀山的各个寺庙,并将亲身经历和所探访到的事实材料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叙述出来,向读者展现出普陀山各寺庙迥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除文字描述外,作者还在其间穿插了共112幅珍贵的普陀山照片,以及105张精确的测绘图。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共同勾勒出一副清晰完整的普陀山寺庙图景。本书zui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而是从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寺庙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阅读书籍、采访当地僧人,作者在文中嵌入了大量宗教、历史背景知识,对普陀山各异建筑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了zui为生动的描述与诠释。
全书分七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岛屿地理位置、宗教历史意义,并择取岛上zui为著名的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佛顶寺对中国典型的佛教寺庙建筑进行了zui为详尽地接受,当中法雨寺又是重中之重。介绍中不仅涉及了寺庙中众多的殿堂的建筑特点、建筑中供奉的神像及其功效,还囊括了寺院中众多建筑要素如池塘、影壁、牌楼、匾额、石碑、栏杆、雕刻等等,细致入微的描述里并没有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蕴含着作者的思考。作者将这些观察与寺院中的宗教、日常生活习惯相联系,探究了岛上诸多墓碑、石刻的含义,并在其中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筑奇迹进行比较,充分肯定了这些寺院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他认为“中国建筑中zui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宗教观念。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那些建筑本身了。中国人zui好的信念也都表现为这种宗教精神”。
在柏石曼眼里,那些古朴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而且是关于时间的场所,是人们生活空间的记忆载体,是不会消亡的。它们的存在,使中华民族永远会在它们身上找到自己的文化记忆。这种将建筑特点与其文化内涵相结合的视野让本书不仅仅是建筑领域的宝典,更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绚丽火花。
适读人群 :建筑学、晚清史、中国宗教史、中西交流史等领域的爱好者及研究者 本书记录了建筑学家柏石曼在普陀山的游历过程,包含了200余幅珍贵的图片,不仅为我们穿梭回了晚清时的中国社会,更让我们得以了解百余年前一个西人眼中的中国宗教与建筑。对于我们回顾过去,并且在全球化的时代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舟山历史悠远,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舟山置翁山县,此后屡有变迁。明清两朝,还出现过几次舟山居民迁至大陆的情况。清康熙朝颁“展海令”,舟山始置定海县。在历史上,舟山是中国通向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要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最早的口岸之一。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舟山群岛在中西交往中逐渐成了一个繁荣的国际贸易口岸。
为了更好地还原舟山历史、挖掘海洋文化,近年来,我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舟山海外档案史料文献的征集力度,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
2014年,舟山籍旅日商人金滨耀先生觅得1911年德国柏林出版的德文版《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并通过其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的堂弟金辉先生寄存到我馆。我馆立即进行了数字化,并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史良、柏林自由大学学生张希嗄等进行翻译。
该书作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是一名德国建筑师。作为普鲁士皇家文化部建筑专员,他在1906年至1909年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穿越中国十四省(当时中国共有十八个省),行程数万里,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反映各地风情的珍贵照片。回国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而《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是这一系列专著的首部作品,他称为“在中国游历期间经实地考察研究所收获的第一颗硕果”。恩斯特·柏石曼在其自序中提到,亚洲正进入全新时代,白种人抢占中国土地进行殖民统治,用武力强迫中国接受机器化及现代建筑……长此以往,寺庙会坍塌,宝塔化为废墟,将无法再寻找这逝去文化的残余……因此,要赶在这些建筑被毁灭之前,进行测绘研究。
1907年12月至1908年1月,作者在普陀山考察20多天,采集了大量照片及文字资料。其中有作者精确测绘的大量带比例尺的地图、房屋结构图,以及牌匾碑刻,极其详细精致。有部分图样原稿购自普陀山的寺庙。书中共附有208张照片及32幅插图。
恩斯特·柏石曼,作为德国著名建筑师、摄影师、柏林工业技术大学中国古建筑学教授不论在德国学界还是在中国建筑学方面都是声名斐然的学术大家。国内外有关柏石曼德研究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柏石曼在中国古建筑艺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上在西方学界堪称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
史良,1988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从事德语文学理论及文化学研究,已发表文章有《回忆的模仿》《文明拟态》《卡夫卡小说<诉讼>中的“罪”与“耻”》。张希晅,柏林自由大学新闻传播学学士。
引言
第一章 岛屿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普陀山历史及其宗教意义
三 岛屿简介
第二章 普济寺
第三章 法雨寺
一 法雨寺历史
二 设施介绍
三 寺庙入口
四 天王殿与两侧长廊
五 玉佛殿
六 大殿
七 二十四孝
八 御碑亭
九 法堂
十 配殿
十一 法雨寺最北侧平台建筑群
第四章 庙中与岛内的宗教生活
一 船员的祭典
二 一位中国女富翁的祭礼
三 一位僧人的日常工作
四 僧人膳食
五 作者日记节选
第五章 佛顶寺
一 天王殿
二 大殿
三 大悲楼
四 八十四大悲像
第六章 墓与碑文
一 僧人墓
二 风水
三 石刻
第七章 返乡
日记节选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