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其古籍收藏历史非常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在上海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为岳阳路320号(法租界祁齐路320号)。当时由于科研需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有的学科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室收藏了一些年代较早的中、西、日、朝鲜文文献,其中包含一批珍贵的中文古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目的收藏范围为1912年以前刊印、抄写的綫装古籍(不含域外汉籍),凡3306部(含复本),4万余册。
希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其古籍收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在上海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为岳阳路320号(法租界祁齐路320号)。当时由于科研需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有的学科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室收藏了一些年代较早的中、西、日、朝鲜文文献,其中包含一批珍贵的中文古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自然科学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和编辑部出版发行剩余的刊物由当时东迁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1955年2月更名马上海办事处)接管并改造了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在上海、南京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藏书也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接收,最后转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又陆续从上海旧书店和其他单位购买了一些古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几经沿革,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于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图书馆,1970年改名马上海科技图书馆,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1987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整体并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其下设立生命科学图书馆。当年的馆藏古籍现保存在生命科学图书馆中。
丰富的中医古籍是我馆古籍馆藏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等中医各类,如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医林类证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这些中医古籍不仅具有学木研究价值,也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2007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我馆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且先后有五批共1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我馆启动古籍普查工作,为了摸清家底,对馆藏所有的綫装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在我馆古籍普查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普查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在此基础上编成此书目。
本书目的收藏范围为1912年以前刊印、抄写的綫装古籍(不含域外汉籍),凡3306部(含复本),4万余册。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委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前言
310000-0261-0000001至0003306(古籍普查登记编号)
书名笔画字头索引
书名笔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