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汪老》是一本汪曾祺故乡小说、散文豹导读图谱,内容主要是汪曾祺关于故乡的小说、散文中涉及的故乡的人事,作者姚维儒以邻里的身份进行解读和钩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邮人,又成长在汪曾祺曾生活过的东大街上,姚维儒保存了较为清晰的高邮风貌、人物和街景,因此他看汪曾祺写高邮的作品,要比别人多一份别样之情,也更为亲切。
高邮姚维儒先生说他写了一册有关汪曾祺的书,内容主要是汪曾祺关于故乡的小说、散文中涉及的故乡的人事,他以邻里的身份进行解读和钩沉,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
高邮真是一个奇特的地方。以家乡的名义打汪曾祺牌,当然是明智之举,先有汪曾祺故居,再有汪曾祺纪念馆,之后是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汪曾祺逝世十周年、二十周年,汪曾祺诞辰九十周年……等等,为纪念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高邮市政府近又扩建汪曾祺故居,估计明年即将有一座崭新的故居立于高邮的东大街上。
在汪曾祺研究方面,高邮更是人才众多,前有陆建华、王干、朱延庆、陈其昌等诸位先生,近又有一大批汪的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脱颖而出,建了许多个汪迷群。在高邮“汪迷部落”,每天都有新文章,空前火爆,以至引来了高邮之外的包括北京的一帮汪迷、汪粉和汪研专家们。眼前的这位姚维儒先生,虽年近古稀,可充满活力,俨然又是一位汪曾祺研究的“新秀”。说起汪先生,他有说不完的话题,又有无穷的兴致。研究汪曾祺,姚先生真的是占尽天时地利。他土生土长在高邮,又是在东大街上,生于1950年,虽说比汪先生晚生了三十年,但那的社会经济发展慢,旧的时代的基本面貌大致差不离,故此姚先生能够保存较为清晰的高邮风貌、人物和街景,因此他看汪先生写高邮的作品,要比别人能够多一份别样之情,也更为亲切,感觉也更加强烈。
姚先生此集收文均涉及汪先生写过的人事、风土和故事。我认真拜读了其中的若干篇什,使我对过去读过的汪先生小说、散文中的故事、故人、故物,又多了许多新的认识。它其实是一本汪曾祺故乡小说、散文的导读图谱,能使你加深对汪先生作品的阅读理解:《寻访庵赵庄》《阴城》《半边桥巷墨香浓》《水做的高邮》《天王寺的变迁》《炼阳观与炼阳巷》《高雪——姑母的继母》《汪曾祺与汪曾祥》《汪曾祺姊妹弟兄知多少》《汪氏三代与铁桥》《汪曾祺的江阴情愫》……这些文字读后,你再去重新阅读汪曾祺的那些美文,就会有别一种的亲切和理解,你也会忽然开朗,觉得汪曾祺这些作品中的文字,似乎好理解了些,因为你的心中多了一个定位,对汪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那些地名、那些风物……不再那么陌生,也不再那么遥远。这时你对汪老头的文字,会多出一种更为亲切的感觉,那些人、地和物,仿佛已和你很是亲近了,你会扫除阅读中不必要的障碍,更用心于汪先生为你营造出的那一种别样的气氛和韵味了。
比如有关天王寺,维儒先生这样介绍:“汪曾祺的家距离天王寺不远,出竺家巷到臭河边,向西就能看到天王寺。他每天去第五小学上学也途经这里,所以对天王寺及其关联的事熟烂于心。汪曾祺在《我的父亲》《我的家乡》《陈小手》等多篇文章中都提及了天王寺。”
比如他对臭河边的考证:臭水河,是城北一带居民的主要生活水源,吃水、洗菜、洗衣服全靠它。明明是清澈的活水,为什么叫臭水河呢?无从考证,据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到道阳观造访吕洞宾时曾在此洗过烂脚,把河水洗臭了,臭河边因此而得名。
这些都为阅读汪曾祺有关故乡的作品,拓宽了文学视野。维儒先生写作这本书的初心也在此。他在给我的短信中说:“我是想结合现实生活状况,让东大街的市井风情得以延伸。虽说几十年来许多事物已物是人非,然东大街还基本保持着原貌,汪老笔下的人、事、物还活生生地存在着。我所写的这些文字,就是想让喜欢汪曾祺的读者,在追寻他的路上,多一点引导和启发。”
维儒先生的这番话,诚者,斯言。作为一个资深“汪迷”,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仍然会有不时的惊喜,也多有收获。这些,我们都得感谢这位有心人。
姚维儒,民俗文化工作者,先后撰写了500篇、近7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有多篇文章在报纸杂志发表、数已出版《寄身在市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暮色当歌》(中国文联出版社)两本文学专著。
故事
汪曾祺逸事
汪曾祺二三事
汪曾祺的房屋梦
寻访庵赵庄
汪曾祺的江阴情愫
汪曾祺与岳阳楼
阴城
半边桥巷墨香浓
水做的高邮——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
读汪曾祺《我的初中》的联想
又到初冬腌菜时
马年闲话“马家菜”
糜饭饼子论对卖
天王寺的变迁
炼阳观与炼阳巷
叉鱼
住宿
绞脸
孩提时代夏天的消暑记忆
澡堂子
远去的拨浪鼓声
五小原址考证趣谈
汪曾祺笔下的“吃早茶”
汪曾祺小时上学路上的桥
深圳卫视拍摄汪曾祺专题片纪实
……
故人
故物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