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先生曾经出版《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浙江食粮之运销》(与张之毅合著)等著作,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作为“经济学上极有贡献之著作”被授予“威尔士奖”(David A.Wells Prize),并选入《哈佛经济研究丛书》(The Harvard Economic Studies)第85卷。1949年《农业与工业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该书被译成西班牙文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1984年中文版出版。本文集主要编选了张培刚在20世纪30、40年代撰写的农村经济领域的部分著述。
张培刚,男,1913年7月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1934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前身)工作。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科预科,1930年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1934年,张培刚毕业于武汉大学,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1941年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并分别于1943年、1945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1945年,张培刚接受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的邀请回国任教,由于交通阻塞未能成行。1946年初,在赴美考察的孙公度的邀请下,张培刚临时担任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与担任该会经济顾问的库兹涅茨(SimonS.Kuznets)一起从事国民收入和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工作。1946年8月,张培刚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为了搜集东南亚国家经济情况的资料,张培刚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1949年,张培刚辞去了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职务,再次回到武汉大学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后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教务委员会常委、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1951年秋至1952年夏,张培刚调到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2年底,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张培刚调到华中工学院(后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建校工作。1978年,张培刚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政治经济学辞典》的编撰工作,负责主编其中的“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早成立的国家级经济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1929年于北平组建的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称社会科学研究所,所址分居南京、北平两地。1937年,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社会科学研究所辗转于广西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1950年,社会科学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2年,所址迁往北京。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简称“经济所”。1977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初的14家研究单位之一,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仍沿用“经济所”简称。
从1929年算起,迄今经济所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先后跨越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发展时期。经过90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天的经济所,已经发展成为以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两学一两史”(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学研究机构。
90年来,我们一直最为看重并引为自豪的一点是,几代经济所人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优良学风,始终坚持慎独自励、言必有据的学术品格。他们是经济所人的突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是经济所最宝贵的财富。
抚今怀昔,述往思来,在经济所迎来建所90周年之际,我们编选出版《经济所人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既是对历代经济所人的纪念和致敬,也是对当代经济所人的鞭策和勉励。
《文库》的编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负总责,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入选作者和编选方案。
《文库》第一辑凡40种,所选作者包括历史上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经济所所长以及其他学界公认的学术泰斗和资深学者。
《文库》第二辑共25种,在延续第一辑入选条件的基础上,第二辑所选作者包括经济所学术泰斗和资深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经济所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学术带头人。
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的是入选作者与经济所的关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经济所度过了其学术生涯最重要的阶段。
《文库》所选文章,皆为入选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论著。选文以论文为主,适当兼顾个人专著中的重要篇章。选文尽量侧重作者在经济所工作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对于少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成名的学者,以及调离经济所后又有大量论著发表的学者,选择范围适度放宽。为好中选优,每部文集控制在30万字以内。此外,考虑到编选体例的统一和阅读的便利,所选文章皆为中文著述,未收入以外文发表的作品。
第三条路走得通吗?
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
近年来的灾荒
一年来农村金融的调剂工作
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民国二十四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民国二十五年的中国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
通货膨胀下的农业和农民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编选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