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促进碳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组分提供了食物来源,也深刻地影响着非生物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科考,有助于系统地掌握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组成,从而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支撑。自2007年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等单位陆续开展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植被调查工作,分别于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4年对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北大港湿地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全面反映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植被特征,为区域植被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湿地是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促进碳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迅速增加。湿地常被认为是荒野地,在开发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干扰、侵占和破坏。近年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的认识日益提高,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需建立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全面了解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科学考察,掌握一手资料就成为湿地保护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科考成果将给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提供基础支持。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北大港湿地保护区”)于200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天津市大港东南部,总面积34887.1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1802hm2,缓冲区面积9205.46hm2,实验区面积13879.67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北大港湿地涵盖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大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较为完整。尤为突出的是,北大港湿地保护区是世界九大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一——东亚一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上的重要驿站,国际湿地专家对其生态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2020年6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将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加强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及其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对保障天津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组分提供了食物来源,也深刻地影响着非生物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科考,有助于系统地掌握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组成,从而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支撑。自2007年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等单位陆续开展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植被调查工作,分别于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4年对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2016年7月,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完善。2017年6月,市委书记李鸿忠亲临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调研时强调,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全力推进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北大港水库建设各项工作。2017年8月,《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7-2025年)》正式公布。该规划提出,“要使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合理”,并将保护区植被科考、调查和监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2019年,借由保尔森基金会(中国)发起、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针对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植被开展新一轮科考工作。通过本轮科考工作,获得北大港湿地保护区较为完整的植物名录,分析植物的区系组成、分布区构成、生活型构成、重点保护植物、入侵植物组成,分析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多样性水平。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科研团队系统整理了以往的植被调查和研究成果,撰写了《北大港湿地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全面反映北大港湿地保护区的植被特征,为区域植被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该成果可供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参考。受调查周期等因素限制,调查数据难免有疏漏,本书也难免存有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业内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莫训强,1984年生,广西荔浦人。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理学博士。长期从事渤海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在植物和鸟类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南开花事》等专著。
贺梦璇,1989年生,山东烟台人。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理学博士。长期开展生态修复、城市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主持项目1项,参与项目累计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第二版)》《京津冀典型生态恢复案例》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一天津滨海新区案例研究》。
孟伟庆,1979年生,山西长治人。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系主任、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市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长期开展环境变化与生态修复、湿地生态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和天津市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滨海湿地环境演变与生态恢复》等专著及教材8部。曾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李洪远,1963年生,天津武清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天津市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水土保持通报》等学术期刊编委等。长期致力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乡土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生态规划与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主持联合国、国家和天津市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等生态恢复领域专著20余部。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和范围
1.2 湿地类型
1.3 地质地貌
1.4 气候气象
1.5 水文条件
1.6 土壤
1.7 社会经济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回顾
2.2 野外科考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区系分析
3.2 野生和栽培植物组成分析
3.3 分布区类型分析
3.4 生活型组成分析
3.5 植被类型分析
3.6 群落多样性分析
3.7 重点保护植物分析
3.8 外来入侵植物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建议
5 附录
附表1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科考植物名录
附录2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
附录3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科考野外工作照
主要参考资料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