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共分为7章。
第1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农机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
第2章是集群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运用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农机产业的整体实力、生产要素、制度条件及竞争力进行了整体比对,总结了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农机产业集群的概念、边界、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界定。
第3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结合农机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了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并基于这些条件,选取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因素中的代表性因素,构建了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识别框架;根据农机产业的特征进行推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国内涵盖产学研多个层面的农机产业领域专家进行调查,并对回收整理后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28个影响因素中筛选出18个更具代表性的因素。
第4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及阶段识别,将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山东为例,基于GESS模型的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对山东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进行识别和评价。
第5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农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图,确定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目的和系统的边界,建立了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6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对策,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立足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采取内生驱动、外生推动和基础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共同驱动集群可持续发展。
第7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该书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农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书以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作为切入点,剖析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演化阶段的特征,并对演化阶段进行识别评价,进而研究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摆脱现实困境,政府制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与配套实施政策,实行农机产业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发展始终关乎社会发展。2018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意见》还明确指出要通过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和加强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建设,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国多个城市启动了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建立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农机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农机产业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工业体系,为精细化农业提供了很多机械设备,并且在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多种经营、加大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近十多年来,我国农机工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排在全球第一位。据统计,截至201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10. 04亿千瓦,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
随着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日趋明显,完全依靠市场价格去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已不再可能。从全球范围看,集群现象已非常普遍,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的产业多呈集群发展模式。农机产业集群可以为农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力量。研究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演化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集群凸显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共分为7章。
第1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农机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
第2章是集群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运用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农机产业的整体实力、生产要素、制度条件及竞争力进行了整体比对,总结了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农机产业集群的概念、边界、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界定。
第3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结合农机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了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并基于这些条件,选取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因素中的代表性因素,构建了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识别框架;根据农机产业的特征进行推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国内涵盖产学研多个层面的农机产业领域专家进行调查,并对回收整理后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28个影响因素中筛选出18个更具代表性的因素。
第4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及阶段识别,将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山东为例,基于GESS模型的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对山东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进行识别和评价。
第5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农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图,确定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目的和系统的边界,建立了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6章是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对策,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立足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采取内生驱动、外生推动和基础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共同驱动集群可持续发展。
第7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农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以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作为切入点,剖析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演化阶段的特征,并对演化阶段进行识别评价,进而研究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摆脱现实困境,政府制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与配套实施政策,实行农机产业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杨敏丽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恩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多次到中国农机院、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山东省农机局走访调研,对此向相关部门领导表示感谢。本书成稿过程还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老师丽娟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陈海涛、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初睿、邹亚迪、张吉春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生谢金浩等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书稿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机构、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虽在文中已有标注,但唯恐有疏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水平和成书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博士,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质量管理、农机产业集群、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现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多项。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集群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分析
2.1 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农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3 农机产业集群的基本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3.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
3.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条件
3.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3.4 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及阶段识别
4.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规律
4.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
4.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识别方法
4.4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特征
5.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5.3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对策
6.1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6.2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录A 农机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山东农机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识别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