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战区的作战行动中,最为现代化的恐怕要属交战双方均拥有完整摩托化建制的北非战役。广袤无阻的沙漠环境不仅造就了那种梦寐以求的无尽可能性,也是唯一可以真正通过实战检验战前装甲战理论的绝佳战场。
埃尔温·隆美尔,1942年
从实质上讲,1940年至1943年的北非战役起初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要不是意大利第10集团军1941年初在昔兰尼加战败,纳粹德国根本不可能那么早就决定介入北非战事。那个时候希特勒正在积极准备入侵苏联,他却始终担心一旦墨索里尼丧失所有北非属地,轴心国间的同盟关系将会破裂并直接导致意大利退出战争。由此一来,协助意大利保住非洲殖民地便成了德国的当务之急。战后不少战史学者认为德国派遣德意志非洲军远征北非是为了从地中海方向包抄中东以配合德军对苏联的全面入侵,但从当时轴心国的整体后勤能力来看,这种说法显得相当不合理。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都没有足以控制中东地区的实力。德军高层不仅从未制定过任何与之相关的作战方案,更不用说放手去实现这一计划,让它变成现实了。
相对而言,英国对北非的兴趣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战场。英联邦国家可以通过这场战役打击轴心国的地中海航线,缓解苏联的东线战场压力,或者说服美国把规模不大的陆军投入北非获取实战经验。简而言之,就是益处多多。
在这场耗时3年的拉锯战中,诞生了两位举世瞩目的名将:埃尔温·隆美尔和伯纳德·蒙哥马利。关于他们,自然少不了各种添油加醋的闲闻轶事。大英帝国更是不惜放下身段去盛赞隆美尔,以此来凸显蒙哥马利的才干。正如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1942年1月向英国议会所讲的那样:“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大胆且战技高超的对手,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不过话说回来,隆美尔虽然拥有过人的军事天赋,他在后期却经常被错误的情报信息蒙蔽,以致两度受阻于阿拉曼。而蒙哥马利这位被丘吉尔称作“阿拉曼之星”的第8集团军司令,直到“超级机密”密码破译机构在1973年被公开曝光后,公众才得知英军其实早已洞悉轴心国的一切弱点。所以说,情报战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同时,到北非战役后期,美军也参与其中。随着美国的参战,同盟国一方不但得到了大量装备,而且在后勤补给方面更是得到了极大改善。反观轴心国一方,由于补给线经常遭到袭击,后勤补给不继。在北非本质就是后勤决定胜负的情况下,轴心国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书从实际出发,通过数百张照片和数十幅作战地图,意图向读者展示“二战”期间这场使盟军部队逐步从失败迈向胜利之路的漫长战役。毕竟经过20世纪70年代各种粉饰和拔高交战双方的战史书籍“洗礼”之后,现在到了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北非沙漠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