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扬程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以低扬程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低扬程泵装置内流机理及水力稳定性。全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低扬程泵装置过流结构内流相互耦合机理、典型低扬程泵装置内部流动特性、低扬程泵装置水力稳定性、低扬程泵装置流道多目标多约束自动优化技术及低扬程泵装置节能降耗技术的工程应用等。
《低扬程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可供水利工程及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泵站工程建设管理及泵站装置试验研究等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市政工程等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泵站工程是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在跨流域调水、农田和区域抗旱、城市防洪排涝、城镇供水和城市水环境改善等方面均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泵站工程对于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保证工农业用水安全的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的快速推进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泵站低能耗、高可靠性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国低扬程泵站机组装机容量、尺寸的不断增大,高效、高可靠性的低扬程泵装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以低扬程泵装置节能降耗和提高运行稳定性为主线,同时结合工程实际背景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低扬程泵装置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丰富低扬程泵装置的研究内容。
全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概括分析了低扬程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低扬程泵装置的分类及结构特点,阐述了低扬程泵装置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章阐述了低扬程泵装置内流三维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第3章分析了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重点分析了轴流泵和进水流道、轴流泵和出水流道的内流相互耦合作用,构建了出水流道的综合评价模型;第4章明确了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第5章明确了箱涵式双向立式轴流泵装置和箱涵式单向立式轴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第6章分析了斜轴伸贯流泵装置、竖井贯流泵装置和双向潜水贯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水力优化方案;第7章分析了立式蜗壳混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第8章探析了可调前置导叶和可调后置导叶对轴流泵内流特性的影响,并构建了轴流泵能量性能的预测模型;第9章提出了低扬程泵装置流道的多目标多约束的自动优化方法;附录介绍了本书研究成果在部分泵站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的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9210、5127917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045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M591932)、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601161B)、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5BAD20B01-02、2012BAD08803-02)、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4KJB570003)、扬州市校科技合作资金项目(YZU201901)、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领军人才、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科协创新计划首席专家项目、江苏省“双创计划”及十余项企业技术委托课题的资助下完成的。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刘超教授、汤方平教授、周济人副教授、成立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鼓励和指导,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此外,感谢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领导和同仁们的关心和鼓励。最后向参与本书审稿工作的专家表示真诚的感谢!
尽管作者力求审慎,但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杨帆,男,1985年12月生,江苏宿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科协首席专家项目及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泵站工程、灌排机械及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课题21项,作者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8篇,其中SCI\\EI检索3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件,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及专利奖1项。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低扬程泵装置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3 低扬程泵装置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泵装置内流三维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泵装置内流数值计算方法
2.2 泵装置水力特性分析方法及软件
2.3 泵装置模型试验台及数据处理程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直管式出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3.3 虹吸式出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3.4 出水流道的综合性能评价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
4.1 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结构及网格剖分
4.2 定转速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
4.3 不同转速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内流特性
4.4 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水力稳定性
4.5 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振动特性
4.6 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的相关性能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箱涵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
5.1 箱涵式双向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
5.2 箱涵式单向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特性
5.3 箱涵式单向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力稳定性
5.4 箱涵式轴流泵装置消涡措施的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贯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6.1 斜15°轴伸贯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6.2 双向潜水贯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结构优化
6.3 竖井贯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模型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立式蜗壳混流泵装置内流特性及水力稳定性
7.1 引言
7.2 立式蜗壳混流泵装置基本参数
7.3 立式蜗壳混流泵装置内流场及水力性能
7.4 立式蜗壳混流泵装置水力稳定性数值及试验
7.5 不同水力模型的泵装置性能同台测试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可调导叶对轴流泵内流特性的影响
8.1 引言
8.2 前置可调导叶
8.3 后置可调导叶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低扬程泵装置的多目标自动优化设计
9.1 引言
9.2 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概念及优化算法
9.3 流道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9.4 基于iSIGHT的流道多目标自动优化平台的构建
9.5 流道水力性能的理论分析
9.6 流道的自动优化设计案例
9.7 低扬程泵装置整体数值优化方法探讨
9.8 本章小结
附录 工程应用简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