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女孩宝迪一家生活在美丽的赛罕萨尔河边。阿爸是草原上手艺最好的擀毡子匠, 可是, 哥哥嘎鲁却不愿意继承家族的传统手艺, 而选择了去城市打工。为了安慰伤心的阿爸, 宝迪毅然决定学习擀毡子……
韩静慧,蒙古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奖励。已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十几部,代表作为《河马卡拉和他的一家》。另外发表儿童文学短篇作品若干,被收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等多种文集。
1 静静的赛罕萨尔河
2 丫头片子就是树上的鸟
3 神秘的潮尔齐爷爷
4 时间就是最好的办法
5 执拗的宝迪
6 不听劝告的哥哥
7 擀毡子还要流泪吗
8 我给小羊脱衣裳
9 小擀毡子匠的歌声
10 偷艺的快乐
11 祭敖包
12 第一次独立擀毡子的尝试
13 调动援兵的鬼丫头
14 宝迪成功做出了小垫子
15 与阿爸合作擀毡子的幸福
16 巴根的誓言
17 美丽陇伤的草原传说
18 比手艺更重要的东西
19 狼和兔子不同窝
20 那达慕大会带来的喜与忧
21 归来的大雁
22 赛罕萨尔河在欢唱
《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
嘎鲁哥哥走了以后,阿爸很伤心,他觉得自己从祖上就传下来的吃饭手艺没了接班人。原本就脾气暴躁的阿爸变得动不动就生气,常常无缘无故地跟宝迪和宝迪的阿妈发脾气,搞得宝迪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的。放了学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十万火急地往回跑。
其实宝迪心里很怪哥哥的,她理解阿爸的心情。自己的爷爷和祖上都是擀毡子的蒙古族匠人。听阿妈说,阿爸年轻的时候,常年跟着爷爷在草原的各个村子间行走,揽工做活儿。一年之内很少有回家的时候。那时,草原上的蒙古包都用毛毡做,蒙古包里的地上也都铺着毛毡。毡子是草原家庭的必备物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请爷爷和阿爸去擀毡子。爷爷和阿爸的手艺好、工钱低,也从不在主人家大吃大喝,所以爷爷和阿爸在贡格尔草原名声非常好,也很受人尊重。家里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裕……
宝迪真希望哥哥跟阿爸学擀毡子,让阿爸高高兴兴的,可是哥哥不喜欢擀毡子,宝迪也没有办法呀。
赛罕萨尔小河在傍晚的夕阳中缓缓流淌,两岸辽阔的草原上散落着几座白色的蒙古包。每座蒙古包顶上都飘荡出炊烟,那炊烟袅袅娜娜弥漫在夕阳的余晖中。
哦,到家了!
宝迪在靠河边最近的两座蒙古包前停下来。这两座蒙古包覆盖着蓝白花纹漂亮顶饰毡,那座比较小的是宝迪一家吃饭睡觉的地方,另外一座比较大的是宝迪的阿爸在雨雪天弹羊毛擀毡子的地方。
两座蒙古包中间停着一辆农用三轮车,上边放着擀毡子用的草帘子、弹毛弓等家什;车的右侧还有一个用白桦树的树枝做栅栏圈出的羊圈。羊圈里的羊正挤在一起“咩咩”地叫唤着。
宝迪挑起门帘,走进蒙古包。阿妈正背对着门口用火钩子捅炉膛里的牛粪,炉子上坐着水壶,正冒着热气,一股煮羊肉的香气弥漫在包里。
阿爸抬眼看了眼宝迪,没和她打招呼。
宝迪把书包挂在蒙古包东边的哈那上,然后从柜子上的一个铁锅里摸过一块蒙古锞子,一边嚼着一边说:“我去抽羊毛。”
正低头向炉子里添牛粪的阿妈说:“不用,你去外边把包檐上的奶豆腐翻个身。”
宝迪答应着,走出了蒙古包。她贴着蒙古包站在门口,想把手里的蒙古锞子吃完再去翻晒奶豆腐。这时候她听见阿妈对阿爸说:“你的手艺也不像过去那么吃香了,现在住砖房子的人多,擀毡子的活儿越来越少了,就连住蒙古包的人也都愿意在城里买海绵垫子用,谁还愿意要毡子,就算嘎鲁留在家里,这手艺怕也传不下去。”
阿爸说:“住砖房子的人虽然多了,但转换草场的时候,你看谁家背着砖房子走呀?放牧的人不是还都得扎个包吗?扎包还是用毡子做的暖和!何况这是咱祖传的手艺,不能在我这一辈失传了……我得去城里找他,打死也要把他拖回来继承祖业。擀毡子不是为了单纯的赚钱。要说钱,咱现在养牛羊也够活的了,这是咱祖传的民族手艺。无论这个世道怎么变化,擀毡子手艺都是咱活在这个世上的根,根是不能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