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06年前后,作者去潘家园市场的一个书商店里看一批文学家手稿,发现他的店里有几口袋戏剧资料。翻看一过,原来这是一批自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1958年北平市国剧公会(新中国后,改为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北平市曲艺公会(新中国后改为北京市曲艺杂技工作者联合会)、北平市剧场业同业公会、北京市评剧工作者联合会的档案。正是手头有了这一批珍贵的的档案,才得以整理出这一册包含众多京剧名家、流派等鲜为人知的发展经历的书稿。最终的目的,是让广大的读者和京剧爱好者,能够了解二百多年来,相继从京剧的发源地——西城走出的京剧名家的业绩,以及他们所创流派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能大致看到京剧于“梨园之乡”的发展脉络。
方继孝(1954年8月23日--)笔名由己。男,汉族。出生于北京,籍贯北京。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城建工作部部长。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等;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
梅兰芳:古装戏的伟大创造者 /001
尚小云:四大名旦中的“铁嗓钢喉” /018
程砚秋:创擅演悲剧的“程派” /030
荀慧生:具有平民风格的艺术家 /040
马连良:独树一帜的须生泰斗 /051
谭富英:“谭派”老生的优秀继承者 /068
杨宝森:英年早逝的“杨派”创始人 /077
奚啸伯:票友下海的须生 /085
萧长华:桃李满天下的京剧名丑 /091
郝寿臣:以净角演压轴戏 /099
姜妙香:特色鲜明的“姜派” /108
于连泉:人才不易得的纯粹花旦 /112
马富禄:甘当绿叶的丑角 /121
刘连荣:不计名利的“霸王” /126
沈玉斌:创办“艺培戏曲学校”的功臣 /132
南铁生:票友中的“秀才” /146
吴幻荪:“马派”剧目的主要作家 /152
李万春:“北派猴王”和他创办的“鸣春社” /162
王玉蓉:“铁嗓青衣”享誉剧坛 /171
徐东明:颇有阳刚之气的女老生 /179
李宗义:响亮的“高派”老生 /184
叶盛兰:京剧史上以小生挑大梁的第一人 /190
裘盛戎:大红大紫的净角名家 /197
梁益鸣:“街南”走出的“马派”传人 /203
赵荣琛:“程派”传人的佼佼者 /211
宋德珠:苦练一身真本事 /216
李少春:开创老生与武生为一体的流派 /222
张君秋:海纳百川的“张派” /227
李鸣盛:兼取各派之长的“杨派”传人 /236
毛世来:文武兼备名著一时 /243
吴素秋:戏路宽,能戏多 /249
赵燕侠:唱、念、做、打别具一格 /254
杜近芳: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261
童祥苓:艺术魅力家喻户晓 /269
附录:“梨园之乡”的科班、班社、剧团 /277
后记 /279
这批档案包括北平市社会局剧社备案申请书,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文化局剧艺团社申请表,各公会所属业务股、各班社(剧团)名录,召集会议记录,会员名单,等等。囊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鼓曲、评书、相声、武术、杂技、魔术、皮影各行当演职员名册、规章制度、演出节目单和来往公函等。最为珍贵的是一批 1946年至 1958年前后,北平市国剧公会保存的京剧班社、剧团的申办登记表。演员名册登记有班社或剧团负责人在内的姓名、艺名、入会介绍人、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科目(专长)、从艺经历和住址。据粗略统计,班社有 70余家,1950年后的剧团有 30多家。内含梅剧团(兰芳)、尚小云剧团、程剧团(砚秋)、荀慧生剧团、马连良剧团以及李万春、杨宝森、奚啸伯、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吴素秋、赵燕侠、王玉蓉、杜近芳、梁益鸣等申办的班社、剧团等。
此外,尚有 20世纪 50年代保存完好的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公会各次会议记录,其中一份记载为妥善办好梨园义地迁坟事宜,多次召集会议的会议记录,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