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叙述航天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全书包括天体运行的动力学原理、航天器的运行轨道、火箭推进原理及推进装置、航天系统工程概述、卫星的基本保障系统、卫星的有效载荷及其应用、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航天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及中国的探月工程等内容,以基本原理为主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系统地体现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和发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相关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航空航天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此外也是航天科技活动感兴趣者了解航天科技知识,拓宽科学知识面的一本参考读物。
本书编著者是长期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和在航天发射线工作的科技专家,从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个火箭型号开始,多次参加我国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卫星发射的技术工作,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作者在编著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认真分析、严密推敲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工作。本书对航天飞行原理、卫星轨道、航天系统、卫星、载人航天器、航天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中国探月工程等众多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文笔流畅,内容深入浅出,是一部具有知识性和资料性的航天科技基础技术读物,它不仅适合于青年学生和航天爱好者的需要,同时对从事航天科技、管理人员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徐矛,1932年9月生,广东东莞人,高级工程师。1963年9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先后在中国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工作。曾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安全控制计算站副站长、结果处理站站长和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站长。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
第1章 天体运行的动力学原理
1.1 天体运行的轨道及开普勒定律
1.2 牛顿的伟大发现
1.3 宇宙速度
第2章 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2.1 有关轨道的基础知识
2.2 航天器的发射轨道
2.3 卫星的几种特殊运行轨道
2.4 星轨道要素的选取
2.5 轨道确定与轨道改进
2.6 轨道机动与轨道维持
第3章 火箭推进原理及推进装置
3.1 火箭推进的原理
3.2 火箭的推进装置
3.3 液体火箭发动机
3.4 固体火箭发动机
第4章 航天系统工程概述
4.1 航天系统工程的组成
4.2 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创建和成就
4.3 航天器的分类
第5章 卫星的基本保障系统
5.1 卫星的结构分系统
5.2 卫星的热控制分系统
5.3 卫星的姿态控制分系统
5.4 卫星的测控分系统
5.5 卫星的数据管理分系统
5.6 卫星的电源分系统
第6章 卫星的有效载荷及其应用
6.1 恿信卫星
6.2 气象卫星
6.3 地球资源卫星
6.4 导航卫星
6.5 测地卫星
6.6 科学卫星
6.7 生物卫星
6.8 技术试验卫星
6.9 空间平台
第7章 空间探测器
7.1 空间探测概述
7.2 月球探测
7.3 太阳及行星探测
第8章 载人航天器
8.1 载人航天器的特殊要求和分类
8.2 载人航天器的特设系统
8.3 载人航天飞船
8.4 航天飞机
8.5 空间站
第9章 航天运载火箭
9.1 我国航天运载火箭简介
9.2 美国航天运载火箭简介
9.3 俄罗斯航天运载火箭简介
9.4 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系列火箭
9.5 火箭的总体结构
9.6 火箭的推进系统
9.7 火箭的控制系统
9.8 火箭的遥测系统
9.9 火箭的安全自毁系统
9.10 火箭的其他系统
9.11 火箭的典型飞行程序和轨道特征参数
0章 航天发射场
10.1 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
10.2 航天发射场的技术区和发射区
10.3 航天发射场的测控通信系统
10.4 时间统一勤务系统
10.5 航天发射场的气象保障工作
10.6 航天发射场的其他技术勤务保障
1章 航天测控网
11.1 航天测控网的作用与组成
11.2 国外主要航天测控网概况
11.3 我国的航天测控网
11.4 我国航天测控网的发展前景
2章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12.1 概述
12.2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
12.3 中国人圆了几千年的飞天梦
12.4 我国载人航天的后续任务
3章 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
13.1 概述
13.2 月球开发的意义
13.3 我国“嫦娥”工程的实施
附录一 对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推导
附录二 我国主要航天运载火箭技术性能
附录三 矢量和矩阵运算法则(节录)
参考文献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