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司马绍,幼主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登基,桓温掌权,东晋灭亡,东晋皇帝世袭表七部分,记述了东晋时期的建立至衰败,每篇文章后均有阅读小贴士补充理解。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白话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两部史籍□有价值: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宋朝时领导保守党,跟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就在保守党失势期间,司马光完成了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是一部长达1362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我们中国历史上□混乱和□苦难的四个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前221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
大分裂时期公元281—589年
小分裂时期公元907—959年
司马光有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1362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地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
因为作者立场保守,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重,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然而,伟大的作品,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已为我们留下宝藏。宋朝第六任皇帝赵项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这实在是佛头着粪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了政治学问——说它是帝王的镜子(赵项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能获得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但我们却感谢他的命名。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革新党才惶然而止。
不过,虽然《资治通鉴》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但事实上却很少有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因为权力固然可以使人发疯,却也可以使人愚不可及,以致掌握权柄的人根本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美如天仙。
所以,与其说《资治通鉴》是帝王的镜子,不如说它是人民的镜子。通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以此作为对一个时代的评判标准。《资治通鉴》上有各式各样的行为模子,直到现在也仍然不断地涌现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甚至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这篇序文写于□□册完稿之后,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发现把古文变成现代汉语,且又要保存古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会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少年读<资治通鉴>东晋偏安/柏杨说史》:
晋帝司马睿广开言路
公元318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晋帝司马睿下诏:上自三公、部长级官员,下到普通知识分子,每个人都要评估政治上的得失。
总监察官(御史中丞)熊远上书:“中原大乱,我们还没有把先帝(司马邺)的灵柩运回来,又没有派军平定战乱,是□□个错误。先帝的大仇未报(司马邺被汉赵帝国俘虏,汉赵帝国把他当作奴仆),政府的官员不觉得耻辱,反而一味追求享受,大摆酒宴,是第二个错误。政府任用官吏,不考察他的能力,只考察他的名声。官员们把尽责办事的人看作是庸俗之辈,把遵守法令看作是刻板的行为,把对人有礼貌看作谄媚逢迎,把无心世事看作潇洒飘逸,把骄傲无礼看作坦诚率真,是第三个错误。政府当权的高官把顺服的人当成是善良的人,贬谪意见不同的人。政府中容许有耿直敢言的臣僚,才会有知识分子为国做事。古时候遴选官员,都要考核他们,命他们提出治理国家的方案。而今,只遴选而不考试,这种选官制度完全违背了古人的前例。而且,大臣们推荐的贤才永远跳不出豪门世家的那个圈圈,法律的制裁也永远落不到权贵的身上。官员的才能不足以胜任他的工作,贪官污吏又受不到惩罚,如果不能改正这些弊端,救乱就难如登天。”
之前,因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晋帝司马睿为了安抚和取悦人心,下令州政府、郡政府所推荐的“秀才”“孝廉”到京师后,不再考试,直接任命当官。现在,司马睿采纳了熊远的谏言,并下诏说:“‘秀才’和‘孝廉’在考试中有不合格的,推荐他的州长、郡长一律免职。”结果,这使得没有一个“秀才”“孝廉”敢到京师应考,甚至一连三年都没有人参加考试。司马睿便打算挑选若干“孝廉”进京,直接任命他们当官。国务院助理官(尚书郎)孔坦上书:“这样做,是让行为谨慎的人得不到应得的东西,让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如愿以偿。制度公平,法令才有□□。”司马睿同意,但只是命“孝廉”可以延期七年应考,以此给大家充足的准备时间。
公元319年,晋帝国江东地区发生大饥馑,司马睿命文武百官用“亲启密奏”贡献意见。益州州长应詹上书说:“知识分子轻视儒家经典,崇拜道家理论,认为故弄玄虚、胆大妄为是一种豁达的态度,而儒家倡导的清廉节约却被视作庸俗之举。现在,我们应该尊崇儒家学派的官员,革新风俗教化。”
汉赵帝国内乱
公元317年,汉赵帝国皇帝刘聪的儿子刘粲做到了相国,但皇位继承人是刘聪的弟弟刘义。刘粲密谋诛杀刘义,行动已经布置完成,开始施行。
刘粲命人对刘义说:“刚才接到了皇宫中传出的诏书,说京师将有动乱,命你迅速备战。”刘义相信了,命东宫的全体臣属在平常的衣服里面穿上铠甲,准备应对事变。刘粲火速派人向刘聪报告:“皇太弟(刘义)将要发动政变,他的部属们在外衣之内穿了铠甲。”刘聪大惊,说:“怎么会有这种事!”于是,刘聪命刘粲率军包围东宫。
刘粲命人逮捕了听命于东宫的氐、羌民族的部落酋长,对他们穷追猛查(刘义身兼大单于,氐、羌各酋长都是刘义的部属),把他们吊到高架上,用烧红的铁钳对他们动刑。酋长们不堪苦刑,只好自称参与了刘义的谋反。刘聪听后,诛杀了东宫所有的官属,坑杀武装士卒一万五千多人(东宫的卫队)。
夏季,农历四月,刘聪罢黜刘义。不久,刘粲又命人把刘义刺死了。刘义眉清目秀,性格爽朗,宽厚仁慈,气宇轩昂,人们都愿意归附于他。刘聪听到他的死讯,放声悲哭,非常哀痛地说:“我们兄弟只剩下了我们二人,却不能互相包容!”
刘聪封皇子刘粲当皇太子兼相国、大单于,仍然统领全国政务。
公元318年,汉赵帝国的皇帝刘聪病重,征调□高指挥官(大司马)刘曜当丞相、骠骑大将军石勒当□高统帅(大将军),命他们二人一同主管政府机要(录尚书事),接受遗诏,辅佐中央。刘曜、石勒坚决辞让。刘聪便任命刘曜当丞相兼雍州全权州长,石勒当□高统帅兼幽州、冀州二州全权州长。可是石勒仍然辞让,还是不接受。
农历七月十九日,刘聪逝世。
农历七月二十日,皇太子刘粲登基。刘粲把刘聪埋葬在宣光陵,谥号昭武皇帝,庙号烈宗。
□高监察长(大司空)靳准是皇太后靳月华及皇后靳女士的父亲,他在心里另有打算。他向刘粲密报:“我听到一些消息,好像有人打算效法伊尹、霍光(指罢黜皇帝),拥戴□高指挥官(大司马刘骥)总揽中央大权,陛下应该早做对策。”刘粲不理。靳准恐留后患,教他的两个女儿再向刘粲提出警告,刘粲才相信确有其事。于是,刘粲下诏逮捕刘骥等人,并把他们全部处斩。
……